摘要:值得一提的事情,劉備身邊除了趙雲、陳到這類勇猛無比,又忠心耿耿的大將之外,還有一位比較特殊存的在武將,他可以說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又可以說是蜀漢王朝最沒有存在感的“名將”,最終因一件事,而遺臭萬年,臭名昭著。糜芳成爲蜀漢王朝的叛將,在東吳王朝也沒有受到多大的重視,而且其投降舉動也遭致吳人的鄙視,在吳書上沒有多少記載,最終怎麼死的,也不詳,成爲歷史上一個無可奈可的悲情武將。

(圖說三國·蜀漢王朝·名將篇·第7期 文/東方夜未眠 圖/東方夜未眠 )

第6期,我說到了蜀漢王朝最神祕的虎將——陳到,這位能力僅僅亞於趙雲的大將,大概由於蜀漢王朝歷史記載的短缺或遺失等因素,導致他並不是廣爲人知,不過卻是實實在在的成爲劉備創業的左膀右臂之一。作爲三國曆史愛好者,當然不能僅僅只滿足於五虎名將這類英雄人物,在劉備背後默默貢獻付出的人物,我們也應該有着探索之心。當然,凡是被挖掘的人物,必然對蜀漢王朝有着一定貢獻。

陳到的貢獻,先不說其衝鋒陷陣,馳騁沙場,就在劉備早期創業階段,一遇到戰事屢戰屢敗的情況下,能護衛劉備安全,可想而知,是非常棒的。陳到的忠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值得一提的事情,劉備身邊除了趙雲、陳到這類勇猛無比,又忠心耿耿的大將之外,還有一位比較特殊存的在武將,他可以說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又可以說是蜀漢王朝最沒有存在感的“名將”,最終因一件事,而遺臭萬年,臭名昭著。

這位特殊的存在到底是誰?他究竟做錯了什麼導致他遺臭萬年呢?

這個人的名字可以先賣一個關子,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備早期在徐州發生的一些事情,或許就知道這位武將究竟是誰呢?初平四年(193年)曹操派大軍圍攻徐州牧陶謙,陶謙一敗再敗,無奈之下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這個時候田楷和劉備率軍來救,成功化解徐州危機。也就是這個時候,劉備從青州輾轉到徐州,成爲陶謙的座上賓,更被陶謙表爲豫州刺史,屯兵小沛。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陶謙讓徐州牧,讓劉備得了徐州,在此期間,劉備結識了徐州的富豪麋竺。麋竺是何許人也?他是陶謙的別駕從事,作爲刺史的佐官,相當於徐州的二把手。這樣有錢又有權的人物,劉備自然不會放過,從此兩人成爲莫逆之交。陶謙死後,糜竺很快做主迎接劉備成爲徐州之主,糜竺也投靠了劉備。但投靠劉備的不僅僅只有糜竺一人,還有糜竺的兄弟——糜芳。

沒有糜芳就是這位特殊的存在的武將,也是較早跟隨劉備的武將之一,堪稱劉備的左膀右臂之一。糜芳是否勇武過人,歷史上不見記載,也沒有充分的表現,但是他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武將,只是沒有存在感。

《三國志》記載這麼一句話:虞翻: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 這裏的將軍就是指的糜芳。

先說其特殊,因爲他不僅是劉備的部下,更是劉備的小舅子,糜芳的妹妹是劉備的老婆,這樣的拉攏人的機會,劉備還是不會錯過的。從興平二年(195年)就開始追隨劉備,此後的十餘年間,劉備可以說是顛沛流離,毫無立足之地,期間糜芳被曹操看中,想賜官拉攏被無情的拒絕,始終毫無怨言的站在劉備這一邊。

論這份忠心,應該沒有人比得過糜芳,或者說糜芳應該是最忠心劉備的武將之一。不過確實沒有存在感,原因也是有的,第一,糜芳沒有關羽、張飛這樣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其二,糜芳追隨劉備征戰多次,哪怕劉備單騎逃走,打散了多次,糜芳都能毫髮無傷的趕着和劉備匯合,凡是以劉備爲主,以劉備爲中心,而且當時的劉備也是親自指揮作戰,幾乎沒有獨自發揮的機會。

直到劉備拿下荊州四郡,入川建立宏圖的時候,糜芳纔開始有獨當一面的機會。然而這次機會,不僅僅讓其歷史留名,而且可以說是臭名昭著。

這件事還得從關羽坐鎮荊州開始說起,關羽坐鎮荊州,作爲劉備的後方基地,自然不容有失,而荊州之中最重要的郡當屬於南郡,相當於荊州的首府,這麼重要的位置,當然不能給別人來防守,糜芳作爲劉備最忠心的人之一,安排在這裏防守,劉備和關羽都放心。所以,麋芳任南郡太守屯江陵,以防東吳。

然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戰事先期戰果非凡,後期處於拉鋸之戰,成爲比拼雙方的軍事綜合能力和後勤補給能力了。關羽當時有着荊州最高權力,加上關羽個人品性“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與後方的糜芳和傅士仁的關係十分緊張,或者說傅士仁和糜芳都有點怕關羽。加上關羽率兵在外,麋芳、傅士仁供應軍用物資不能全部送到,惹得關羽非常不高興,揚言要懲治這兩位後方的將軍。

當然,這或許只是關羽一點小小的提醒,但是在糜芳和傅士仁看來,很嚴重,說不定關羽會來真的,都感到恐懼。也正是因爲這份恐懼,讓傅士仁和糜芳先後背叛了關羽,投降了偷襲荊州的呂蒙。傅士仁不是劉備什麼親屬,自然先投降,糜芳開始堅守,在看到傅士仁投降了,又被傅士仁來勸降,無奈之下,也投降了呂蒙。先不說糜芳爲何投降,但是正是因爲這件事,讓其間接的害死了關羽,還有他的親哥糜竺,從而被後人鄙視臭罵,遺臭萬年。

糜芳成爲蜀漢王朝的叛將,在東吳王朝也沒有受到多大的重視,而且其投降舉動也遭致吳人的鄙視,在吳書上沒有多少記載,最終怎麼死的,也不詳,成爲歷史上一個無可奈可的悲情武將。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太平御覽》《華陽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