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不是说一提到支教就要去支持。他还是个自由摄影师,他起初带着专业摄像机一同前去,私心是想通过支教老师这个身份,跟踪拍摄一部关于师生的、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对于西部计划,大家都不陌生吧。

这是针对于大学毕业生展开的一个青年志愿者活动,现在也正好处于火热报名的阶段。

说实话,只要一提到西部计划,我的脑子里便会浮现出许多念头。就打算哪天思路理清了,提起笔然后写下点什么。

一开始听说时,是在几年前读大一的时候。那时恰好读到大冰的一本书,名叫《我不》。加上最近看到朋友圈出现提交报名表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写下这篇文章。


01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支教的想法,为此有过犹豫的时候。或许出于好奇、冲动,又或许是想去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

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站在讲台上清晰地表述着自己的想法。

想去艰苦环境下磨练一下自己的心性,

好让自己变得更成熟、更稳重、更能吃苦。

想着多一份与众不同的经历,将来可以为自己找个好工作带来帮助。

想着好处似乎还挺多的……

但扪心一问,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02

这时我再读一遍《我不》,我竟觉得羞愧,并且里面的一些话让我退缩...

大冰在书里提到他的一个朋友,名叫老潘。

老潘开了两家书店,皆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书店。每年都要赔60多万,他每天穿的像个流浪汉。但他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边疆地区做出点贡献。

老潘曾是个支教老师,大冰口中真正的支教老师,长期的那种。他还是个自由摄影师,他起初带着专业摄像机一同前去,私心是想通过支教老师这个身份,跟踪拍摄一部关于师生的、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那时的老潘和许多热衷支教的年轻志愿者一样。并未分清自己是去成全自己,还是去成全山区的孩子们。

他支教的地方是纳木错,到达那以后,他的这份私心迅速消失。后来纪录片的一个镜头都没有拍成,他忽然觉得,之前的拍摄计划有点扯淡。

那时的他白天要教书,夜里备课改作业,并且那里条件艰苦,人手紧张,余下的时间还要自己生火做饭。试问,倘若换成其他人,腾出时间搞别的事情,还有什么办法去认真教学?那还叫做支教吗?

于是老潘迅速醒悟,并为自己曾经的想法感到羞愧。他踏踏实实的在纳木错交完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

教汉语、教英语、教数学,一周平均27节课。

他想,既然是老师,那就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天职,至少一年到头他回头看,能舒一口气,因为自己做到了……

03

很多人报名去西部之前,都想象过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也知道不可能跟城里一样,条件好、住着高楼、吃着美食。

假如你真的去了,你就要去接受,并且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打个比方,就像当时老潘去了纳木错,那里海拔高,天气冷。那的孩子没有洗澡的习惯,有的孩子脏的起了鳞。

那时全校有400多个孩子,他支教的一年下来,洗了150多个,练就了一身搓澡的好本领。

并且学校生活简单,自己生火做饭,白菜土豆、土豆白菜最为常见。

尽管如此,像老潘这样的真正的支教者,依然还有很多。

他们默默耕耘,认真备课,不求回报。他们的心是平的,不追求道德上的优越感,他们献爱心不是为了成全自己。更不是作秀,也不是施恩。

04

我想说的其实跟大冰一样。

不是不鼓励支教,而是不鼓励那些短期的、蜻蜓点水式的支教。

更不是说一提到支教就要去支持。

试问,那种去十天半个月,也值得认同,值得鼓励吗?

毕竟支教这个词里,主角应该是孩子。

不要让他们成为自己人生某段故事中的配角。亦不是某旅程中的一个景点。

05

因为看过网上很多人,成天只想着要告诉孩子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然后拍各种合影,攒下很多很多的照片。把那边生活常见的琐碎,发到各个圈子里面,卖惨、博喝彩……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锻炼自己,但去之前一定要想清楚,那是一种付出,而不是打着帮助别人的旗号,去捕捉高尚感、去寻找自我感动。

也不是说非要跟别人比,最起码自己的心要跟其真正支教者一样纯净。而不是把孩子当成是磨炼自己的道具器材。


06

假如你是一个毕业生,这时候你年轻、充满热血、并想做点什么。

假如你决定去西部,并且父母支持、没有其他顾虑。

那你一定要想清楚了,孩子们上学真的不容易,或许支撑起一个家庭的,仅是几头牛羊。

并且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老师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而老师一职,本应是潜心渡他们的船。

若你匆匆而去,又匆匆离开,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是多少的知识?还是多少的眼泪?

如果你的心不够诚,就不要去。

如果你的家里有着年迈的老人,那别闹了。

万一有什么万一,回一趟家真的不容易,别让冲动成为遗憾。

但如果你是真心的,孩子们会感激你。

并且时间会证明你的真心。

最后向无私的支教者、无私的老师们,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