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不是說一提到支教就要去支持。他還是個自由攝影師,他起初帶着專業攝像機一同前去,私心是想通過支教老師這個身份,跟蹤拍攝一部關於師生的、震撼人心的紀錄片。

對於西部計劃,大家都不陌生吧。

這是針對於大學畢業生展開的一個青年志願者活動,現在也正好處於火熱報名的階段。

說實話,只要一提到西部計劃,我的腦子裏便會浮現出許多念頭。就打算哪天思路理清了,提起筆然後寫下點什麼。

一開始聽說時,是在幾年前讀大一的時候。那時恰好讀到大冰的一本書,名叫《我不》。加上最近看到朋友圈出現提交報名表的人越來越多,由此寫下這篇文章。


01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支教的想法,爲此有過猶豫的時候。或許出於好奇、衝動,又或許是想去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

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站在講臺上清晰地表述着自己的想法。

想去艱苦環境下磨練一下自己的心性,

好讓自己變得更成熟、更穩重、更能喫苦。

想着多一份與衆不同的經歷,將來可以爲自己找個好工作帶來幫助。

想着好處似乎還挺多的……

但捫心一問,我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

02

這時我再讀一遍《我不》,我竟覺得羞愧,並且裏面的一些話讓我退縮...

大冰在書裏提到他的一個朋友,名叫老潘。

老潘開了兩家書店,皆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書店。每年都要賠60多萬,他每天穿的像個流浪漢。但他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邊疆地區做出點貢獻。

老潘曾是個支教老師,大冰口中真正的支教老師,長期的那種。他還是個自由攝影師,他起初帶着專業攝像機一同前去,私心是想通過支教老師這個身份,跟蹤拍攝一部關於師生的、震撼人心的紀錄片。

那時的老潘和許多熱衷支教的年輕志願者一樣。並未分清自己是去成全自己,還是去成全山區的孩子們。

他支教的地方是納木錯,到達那以後,他的這份私心迅速消失。後來紀錄片的一個鏡頭都沒有拍成,他忽然覺得,之前的拍攝計劃有點扯淡。

那時的他白天要教書,夜裏備課改作業,並且那裏條件艱苦,人手緊張,餘下的時間還要自己生火做飯。試問,倘若換成其他人,騰出時間搞別的事情,還有什麼辦法去認真教學?那還叫做支教嗎?

於是老潘迅速醒悟,併爲自己曾經的想法感到羞愧。他踏踏實實的在納木錯交完了一個學期又一個學期。

教漢語、教英語、教數學,一週平均27節課。

他想,既然是老師,那就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天職,至少一年到頭他回頭看,能舒一口氣,因爲自己做到了……

03

很多人報名去西部之前,都想象過之後會是什麼樣子,也知道不可能跟城裏一樣,條件好、住着高樓、喫着美食。

假如你真的去了,你就要去接受,並且要爲自己的決定負責。

打個比方,就像當時老潘去了納木錯,那裏海拔高,天氣冷。那的孩子沒有洗澡的習慣,有的孩子髒的起了鱗。

那時全校有400多個孩子,他支教的一年下來,洗了150多個,練就了一身搓澡的好本領。

並且學校生活簡單,自己生火做飯,白菜土豆、土豆白菜最爲常見。

儘管如此,像老潘這樣的真正的支教者,依然還有很多。

他們默默耕耘,認真備課,不求回報。他們的心是平的,不追求道德上的優越感,他們獻愛心不是爲了成全自己。更不是作秀,也不是施恩。

04

我想說的其實跟大冰一樣。

不是不鼓勵支教,而是不鼓勵那些短期的、蜻蜓點水式的支教。

更不是說一提到支教就要去支持。

試問,那種去十天半個月,也值得認同,值得鼓勵嗎?

畢竟支教這個詞裏,主角應該是孩子。

不要讓他們成爲自己人生某段故事中的配角。亦不是某旅程中的一個景點。

05

因爲看過網上很多人,成天只想着要告訴孩子們,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然後拍各種合影,攢下很多很多的照片。把那邊生活常見的瑣碎,發到各個圈子裏面,賣慘、博喝彩……

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鍛鍊自己,但去之前一定要想清楚,那是一種付出,而不是打着幫助別人的旗號,去捕捉高尚感、去尋找自我感動。

也不是說非要跟別人比,最起碼自己的心要跟其真正支教者一樣純淨。而不是把孩子當成是磨鍊自己的道具器材。


06

假如你是一個畢業生,這時候你年輕、充滿熱血、並想做點什麼。

假如你決定去西部,並且父母支持、沒有其他顧慮。

那你一定要想清楚了,孩子們上學真的不容易,或許支撐起一個家庭的,僅是幾頭牛羊。

並且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老師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影響。而老師一職,本應是潛心渡他們的船。

若你匆匆而去,又匆匆離開,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是多少的知識?還是多少的眼淚?

如果你的心不夠誠,就不要去。

如果你的家裏有着年邁的老人,那別鬧了。

萬一有什麼萬一,回一趟家真的不容易,別讓衝動成爲遺憾。

但如果你是真心的,孩子們會感激你。

並且時間會證明你的真心。

最後向無私的支教者、無私的老師們,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