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乎所有歷代詩詞大家都寫過元宵時節男女相會幽思的情節,於是不少人提出,若說中國的情人節,元宵或比七夕更妥當。魏晉之後,上巳節的祭祀風氣漸衰,逐漸演變成傳統的踏青節日,男女出遊、臨水宴飲成了重要習俗。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一年一度的520又來欺負“單身狗”了,不僅街上玫瑰隨處見,網上衝個浪也全是“520民政局爆滿”、“魏晨結婚”、“20205201314”的熱搜。因爲諧音梗,520也被網友調侃爲中國人的“土味情人節”。隨着電商的不斷“割韭菜”,越來越多的節日被賦予了“情人節”的內涵:214、520、七夕、聖誕節、女神節……也有不少人提出,中國人不應該過西方的情人節,而應該過自己的節日。我國自古有青年男女在特定日子約會的傳統。“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男女之情發生在燈前、在水邊。

牛郎織女傳說

七夕:一段愛情悲劇如何變成了情人節?

顯少有歷史材料表明,男女約會或是互訴情思發生在農曆七月初七這天。七夕又稱乞巧,是古代女子祈禱心靈手巧的日子。農曆七月已是秋季,縫製過冬的衣裳通常在這個時節。歷朝歷代女子過七夕的方式不盡相同。《西京雜記》載漢代女子“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魏晉時期,“夜灑掃於庭,熒重爲稻,祈請於河鼓織女。”還有“鬥針”、“喫巧食”等習俗,主要是女子的節日,幾乎難以見到男女相會的記載。

而七夕之所以能成爲當代情人節,或與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神話有關,也因此成爲近年來電商炒作情人節的基礎。最有名的七夕之作——秦觀《鵲橋仙》講述了牛郎織女悽美浪漫的真愛:“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詞句確實絕美浪漫,但詞中也暗藏着對一年只能一見的愛情的無奈。事實上,大多數古詩詞寫七夕,也多哀怨悽婉,全然沒有情人相會的喜悅。例如李清照《行香子·七夕》:“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范成大《鵲橋仙·七夕》:“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所以若是應應當下社會的景,過個七夕節也挺詩情畫意,但若真把七夕當中國傳統情人節,就未免會錯了意。

太平與薛紹元宵燈節初遇

元宵:賞燈習俗適合男女相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燈節”,自古以來從官方到民間都是重要節日。自南北朝時期起,就已經形成在正月十五這天“張燈”的傳統。此後千百年至今,元宵賞燈便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民俗習慣。《大明宮詞》裏經典的一幕,年輕的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初遇,正是在元宵賞燈時。那一天,哪怕是深宮中的女子,也被允許到燈市玩耍,也因此成爲男女相會的重要場所。歐陽修《生查子》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青玉案》千古名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是描寫元宵時節。幾乎所有歷代詩詞大家都寫過元宵時節男女相會幽思的情節,於是不少人提出,若說中國的情人節,元宵或比七夕更妥當。但更古老一些的上巳節就表示不服了。

現代對上巳節的還原

上巳:水邊宴飲,傳統的男女相會時節

上巳節又稱“三月三”,古代通常以三月初三爲上巳節。起源稍有爭議,但一般認爲與上古時期巫術祭祀的風氣有關,人們以水爲靈物,在水邊主持祭祀、祈禱,並以水拔除不詳、驅除邪氣。《論語》中曾經要求背誦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對這個節日的描寫,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上巳節結伴出行至水邊踏青,已成習氣。《詩經·溱洧》也曾含蓄地描述上巳節時,男女約會的浪漫場景。

“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最後還要“贈之以芍藥”。

魏晉之後,上巳節的祭祀風氣漸衰,逐漸演變成傳統的踏青節日,男女出遊、臨水宴飲成了重要習俗。杜甫也有詩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正是暮春時節,春光大好,上巳節因而成爲了男女互訴情思、表達愛慕的絕佳時機。但自宋代理學興盛之後,女子地位大不如前,這在理學家看起來略顯“荒淫”的上巳節也因此衰微不復見,不過或可從現在“春遊”的習俗中一窺古時上巳的習氣。

那麼,如果要選一個最洋氣的中國情人節,你會選七夕、元宵還是上巳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