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蔓延後,多國軍工產業也相繼陷入癱瘓狀態,而中國不但迅速控制疫情而且在短時間內讓多數行業恢復正常。江南造船廠迅速完成第二艘075級兩棲攻擊艦的下水就是中國式奇蹟的最佳代表,5月18日該廠再創輝煌:其浮式作業裝置出塢儀式正式舉行。

新型浮式作業裝置的載貨量可達3.2萬噸

據江南造船廠官方介紹,該裝置爲鋼質箱形船體、四角設塔樓、雪橇型首尾部的圓舭非自航無人下水作業船。其全長達到了250米,最大寬度60米,型深7米,喫水深度4.8米,最大沉深21米,最大載貨量3.2萬噸以上。其舭部共有12個海底門,底部壓載艙40個,艙底容積達到十萬立方米以上。而且該裝置還有十個壓載泵,單泵每小時最大排量4500立方米,能夠快速調整壓載水實現快速升降。從結構上看,該浮式作業裝置類似大型半潛船,這種裝置正常工作時會通過本身壓載水的水位調整,將裝貨甲板下潛,最終將特定貨物從對應位置浮上其裝貨甲板,最終將貨物運送到指定位置。這種裝置可以運載各類艦船以及海上鑽井平臺,是各海軍強國不可或缺的海上多用途叉車。

江南造船廠內003號航母夜間施工的場景

2000年和2017年,美軍驅逐艦科爾號和麥凱恩號相繼在也門和新加坡海域因基地組織炸彈襲擊和碰撞事故失去航行能力,甚至險些下沉。最終美軍都是委託荷蘭的運輸公司派遣可航行的浮式作業裝置將其運回港口進行大修,而2017年荷蘭協助美軍使用的3萬5千噸浮式作業裝置正是中國建造的。2015年7月,中國首艘半潛船東海島號也正式服役,這艘兩萬噸級輔助船配備了潛浮壓載系統,滾裝能力十分強大,不但能運送大型構件和拖帶中小型艦艇,而且還能作爲臨時船塢緊急維修艦艇。這些大型工作裝置/船舶的不斷服役,也從側面說明中國海軍充分考慮到遠海行動時的自持力和艦船維護,彰顯中國未來的藍水遠洋海軍發展目標。此次下水的作業裝置能夠滿足超大型艦船總段的下水和運輸,考慮到第二艘國產航母003號的規格以及建造地點,很多人認爲該裝置會成爲該航母最終拼接的重要保障者。

東海島號兩萬噸級半潛船彰顯中國海軍遠洋化戰略

中國海軍近年來艦艇建造速度之快,明顯和分段模塊建造有關。航母或大型艦艇的建造首先從車間鋼板切割焊接開始,隨後組裝成單元模塊。隨後這些單元模塊會集體送到裝焊區域組合成小分段,並同時完成塗裝。隨後這些小分段將會在總裝地組合爲大分段,最後所有大分段進行總裝。而總裝階段時,就要用浮式作業裝置進行運送。據介紹該浮式作業裝置很快將會開始發電機動車、主甲板軌道安裝、壓載艙PE管安裝以及其他測試,計劃將在9月正式交付。對比航母建造的工期次序和該設備的交付時間,如果該設備的確爲中國自用,就證明標準排水量至少超過8萬噸的003號航母將在今年進入總裝,其徹底完工將不晚於2022年!然而,俄羅斯防務網站VPK給出的一則新聞評論卻顯示江南造船廠的這臺浮式作業裝置也很可能作爲出口援助品成爲俄海軍的救命法寶!

俄羅斯海軍無疑希望引入中國新型浮式作業裝置

該評論認爲,中國方面並未指出該設備交付後將會自用或出口,而此前俄海參崴紅星造船廠正是依靠中國大量設備的購入才成爲目前俄海軍一流造船基地。自2018年專門爲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準備的PD50巨型浮船塢因電力事故沉沒後,偌大俄羅斯已失去了維護容納航母的浮船塢。當然新的浮式作業裝置也不適合直接成爲庫茲涅佐夫號的維修場所,因爲庫茲涅佐夫號的長度達到了306米,滿載排水量8萬噸,大大超過了新裝置的容納能力,即使按照中國下一代浮式作業裝置(運載重量4.5萬噸)也難以滿足要求。但中國新型浮式作業裝置完全可以滿足彼得大帝號巨型巡洋艦的維護標準,目前北德文斯克船廠正在全力進行其姊妹艦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的現代化改進工作,而彼得大帝號自1998年服役至今卻由於設備場地欠缺尚未進行一次徹底維護,而且由於其核常混合動力存在明顯的可靠性隱患,所以其出海航行次數少得可憐。按照俄海軍對殘存大型水面艦艇的使用規劃來看,彼得大帝號和納西莫夫號必須保證一艘維修/改裝,一艘以較好狀態服役於一線。如果俄羅斯真的可以通過外貿方式獲得江南造船廠的浮式作業裝置,對其水面艦艇部隊絕對稱得上久旱後的甘霖。考慮中俄近年來多領域的合作,這種觀點也不無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