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50歲的林秀花有了一條新裙子,300多元,是她的兒子買的。這是她最貴的一條裙子。

平日的林秀花十分節儉,磕碰好幾處的眼鏡戴了10多年,鏡片泛黃。她稀鬆的黑髮中,夾着幾縷白髮及幾根染過又褪了色的黃髮。

她是連江縣官坂鎮下濂小學的一名數學老師,被評爲福州市第六屆道德模範(孝老愛親)。20多年來,她以身作則,踐行着“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傳統美德,用愛撐起了一個家。

說起去年過世的母親,林秀花眼裏有了幾分落寞。從1999年起,她患有精神病的母親身體每況愈下,說話不清、行動不便、性格孤僻,後來耳朵也聾了。

爲照顧母親,她每天徒步3公里去母親家。這是一條土路,一走半小時。下雨天,滿腿泥;大熱天,滿身汗。

母親不能動彈,大小便失禁,她不時爲母親擦拭身子,換洗尿布,端水餵飯。她還買來輪椅,推着母親外出曬太陽。因爲怕母親生褥瘡,她買了氣墊牀,親自爲母親按摩。

母親經常莫名其妙地憤怒、焦躁,亂髮脾氣,抓扯林秀花的頭髮,砸壞她的眼鏡。“有一次,母親長了褥瘡,我幫她擦身。因爲疼,母親用力抓住我的頭髮,還把我的眼鏡打到地上。”那一刻,委屈的淚水在林秀花眼眶裏打轉。她側過半邊身子,快速抹了一把臉,指了指自己的心,用手比劃着“媽媽疼在身上,我痛在心裏”。

原先,林秀花通過寫字跟母親交流。到了後來,母親認不清字,林秀花自創了手語,邊說邊比劃,一遍又一遍。

“我的老公也很孝順,給了我很大支持和幫助。”林秀花說,“爲了照顧家人,他留在村裏打零工。”

一晃20年,那條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林秀花的事蹟感動了許多人。“我們經常在那條路上看到她。她不買化妝品,穿的是舊衣服。”她的同事說。

林秀花也十分孝順公婆。婆婆是胃癌患者,十多年來,林秀花陪着她在醫院和家之間來回奔波,每兩週都要趕到福州市區買藥。公公經常生病住院,她一勺一勺地喂公公喫飯,喫一頓飯至少要一個小時。“我家秀花比親閨女還親。”她的公婆逢人就誇。

林秀花在照料公公。

林秀花的哥哥生前患有小兒麻痹症,弟弟是精神病人。爲了照顧他們,她成了“月光族”,一個月的工資被掰成好幾份,過得十分節儉。2011年,她的哥哥去世,留下一個4歲大的兒子。“哥哥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她說。

“哥哥的孩子過生日,我給他買了他喜歡的球鞋。我忙碌時,他會幫我洗碗、掃地、洗衣服,母親節還給我送了賀卡。”林秀花說。

“2016年暑假,我婆婆不想治病了。我在廈門的兒子趕回來,親自帶他奶奶去醫院。後來,我兒子實習賺了3000元工資,把2500元給了奶奶和爺爺。”林秀花的孝順,深深影響了兒子。

“作爲一個老師,我應該以身作則。如果自己都無孝順之心,還有什麼資格去教育學生呢?”林秀花對工作一絲不苟,榮獲了連江縣先進教育工作者等稱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