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企业老板经常请专家讲课。但是,讲课结束后又会告诉听课的员工:“要听专家的课,但不要按专家说的做。”

这句话有人听不懂了。不按专家说的做,请专家讲课干吗?

专家可能会纸上谈兵,但不擅长实务,做实务的可以把专家的“纸上谈兵”变成实务啊。

我们可以要求做实务的要懂得纸上谈兵,但不一定要让会纸上谈兵的专家懂实务。

既会纸上谈兵,又懂实务,就不仅仅是专家了,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但很稀少。

我非常佩服讲那句话的老板。他能成为大老板,就是他懂得这样的话。

纸上谈兵始于赵括,盛于马谡失街亭。

金焕民老师有个观点,马谡失街亭,错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

马谡是非常优秀的参谋型人才,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受了马谡的影响,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战略家。

诸葛亮之错,就在于让一个参谋型人才当一线指挥官。让一个懂战略的人才从事“前线”工作。

纸上谈兵的人没错,不会用纸上谈兵的人才有错。

其实,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定下“三分天下”之计。当时,诸葛亮没有经历实战考验,“三分天下”也是纸上谈兵。但诸葛亮没有出山前,刘备手下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怎么也总是屡战屡败呢?

蒋百里,民国时大军事家、战略家。

有人说,“持久战”的说法,最早就是蒋百里提出的。在1937年,蒋百里就在《国防论》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七·七”抗战爆发后,蒋百里常说:“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妥协,最后胜利定会是我们的。你不相信,你可以睁眼看着;我们都会看得见的,除非你是一个短命鬼。”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知名军事战略家,据说亲自带兵打仗,从无胜绩。

就是这样一位“从无胜绩”的军事战略家,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陆军军官大学校长,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

我想,那些聘请蒋百里的人不会是傻瓜。蒋百里的故事告诉我们,谁说纸上谈兵的人一定要会带兵打仗?“纸上谈兵”已经成为一种职业。

或许,我们总在期待那些能文能武,智能双全的盖世英雄出现。

抛开那些专司“纸上谈兵”的专业人士,谈谈营销领域吧。

写作《营销管理》的菲利普·科特勒被中国营销人称为“营销大师”,他本人很惊奇。其实,在熟悉的人看来,菲利普·科特勒还不如他的弟弟米尔顿·科特勒智慧,米尔顿更擅长与中国实践结合。

我经常给企业做营销培训,我一定会问培训对象是谁。如果老板参与,我就会多讲点“虚”的,如果是基层业务员,我就会尽量讲得实一点,最好的干货。如果以经销商为主,我经常要求“干脆回答问题算了”。

我这是看人下菜。越往高层,越倾向于谈点“虚”的。用有些人的话说,就是纸上谈兵。

营销是实践科学,当然得解决问题。但仅仅解决问题不够,要想发展,还真得会点“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不是瞎说。有的人,不仅不务实,连纸上谈兵的资格都没有。这些人,别理就是了,没必要费口舌。

更进一步,纸上谈兵还是要分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的纸上谈兵,是谈方法论。从方法到方法论,这是一次升华。

所谓方法论,就是从方法中发现规律,然后上升,总结。

有的人干得很好,但换一个地方干不好。这是只懂方法,不懂方法论,没有正确地总结规律。

有的人在一个行业干得好,跳行却干不好。这是只懂“隔行如隔山”,不懂“隔行不隔理”。还是不懂方法论。

有的人在某个时期干得好,环境变了,却不懂得应变。最后落后了,被淘汰。这也是不懂方法论。

夸一下自己。我做过很多行业,入行当顾问前,不懂这些行业。但是,可能很快就比那些干了很多年的人理解还要深,并且指导他们。

怎么做到的呢?答案很简单。

有了方法论,是不是很简单啊?!

第二个层次的“纸上谈兵”,是谈理论。

说到理论,很多人就晕了。有人说,学了那么多理论,其实没啥用。

理论是否有用,取决于你是否会用,是否有能力用。至少那些经典的理论,我认为是有用的。那些冒充的理论家就别提了。

怎么看一个人是否懂理论呢?我一般有两条标准:

这就是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活学活用,关键看对适用条件的领悟。

谈理论,就如同功夫里讲得要功底了。如果说方法和方法论是招式的话,那么理论就是内功。没有内功,招式没力量,有的就是花拳绣腿。

跟很多大企业的老总聊天,我们一般不聊实战,谈天说地,有人说虚,有人说实。

虚实在层次,在境界。

第三次层次的“纸上谈兵”,是谈本质,谈哲学。

金焕民老师送我很多书,如《资本论》,《为邓小平辩护》,波士顿公司的《公司战略透视》等。我们在一起聊天,谈正事不多,替古人担忧的比较多。

反正在我的书架上,上千本书,基本都看过。主要是哲学书、历史书,还有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的书,就是营销书不多,工具书更少。

谈哲学,谈本质,并不好谈,不信你试试。你得有足够的层次,你得有足够的功底,你还得找到对手。任何一条都不容易。

我一直记住一句话,只读营销书,干不好营销。

营销学的父亲是管理学,母亲是心理学。还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学好一门学科,要追三代。越往上追,越不实用。越不实用,最后起决定性的作用越大。

07

纸上谈兵,并非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了,有闲情逸致才谈。

方法问题,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纸上谈兵”,解决思想问题、方向问题、未来问题、发展问题。

无论红军反围剿,还是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毛泽东写了大量文章,这些问题,有些解决方法问题,有些解决方法论问题,抽空还写了多篇哲学文章。

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个说法:粟裕会打仗,毛泽东会写文章。

粟裕打的是神仙仗,毛泽东总结的最后成为军事指导思想。这个军事指导思想,在历史上一定是有地位,就是解决了“以少胜多”的理论问题。

毛泽东成为我军领袖,就是他比别人更擅长总结。比如《十大军事原则》,在领域上我一直就很受用。

粟裕的方法,毛泽东总结成了方法论、理论。

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是哲学文章,但那是批斗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

经验主义,表现为排斥理论;教条主义,表现为理论不能与实践结合。

其实,在中国营销界,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仍然是我们的大敌。

我们赞扬务实肯干的人,但请别排斥纸上谈兵;我们欣赏纸上谈兵谈在道上的人,但营销毕竟是实践科学。

——————————————————————————————————

作者 | 刘春雄

公众号 | 刘老师新营销 (ID:liuchunxiong196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