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刚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有志青年秦穆公,站在中原的门口,看着中原的富饶与文明,也想要分一杯羹。然而每次刚踏进门,就被中原霸主晋国揍的鼻青脸肿。
无奈之下,秦穆公关起山门,带着从中原学到的技术,征服了山里人,并带领他们一起奔小康,最后成功被山里人推举为带头大哥。史载,秦穆公遂霸西戎。
01 大山里走出来的秦国
秦人的祖先“世守西戎”。周克殷时,因为站错了队,秦人沉寂了好几代人。终于在善于驾马的同宗造父和善于养马的非子等人的努力之下,秦人才得到周孝王的认可。又与西戎人血战了几代人,秦人首领庄公才被周宣王任命为西垂大夫。
严格来说,早年的秦还不能称之为国。到了嬴开时,东迁的周平王才正式授予他国家执照。嬴开也被因此叫做秦襄公。
周平王在授予秦襄公国家执照的时候,还授予了他“岐丰之地”的合法主权,但前提是要赶走这里的西戎人(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这片地方本来山清水秀,还有著名的关中平原,是周王朝的王畿之地,《封神榜》中“凤鸣岐山”说的就是这里。然而,周王朝衰弱后,西戎部落赶走了周人,占据了这块地方。现在这块地方的主人,是西戎人。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大概就是说的就是春秋时期秦国的这些西戎邻居们。因为西戎虽然是山里的孩子,但是身体素质一点也不差,反而个个骨骼惊奇,善于打仗。
秦人家族从秦仲开始,就一直与西戎血战。秦人能立为国,也是周平王希望秦人能帮东迁的周王室挡住西戎的锋芒,好让周室继续歌舞升平。而秦人也就继续留在山里与西戎作战。
也就是说,秦虽然名义上有周授予的城市户口,但实际上也就是个山里人。
但是,秦人带着满身的伤疤和血泪,最终战胜了这些山里人。历经秦襄公、文公、宁公、出子、武公等几代人的努力,秦人浴血奋战,把岐丰之地的西戎部落荡社氏、彭戏氏、冀戎等纷纷征服,还收服了当地的周室遗民。
秦人也从最初的哪里有敌人,就在哪里建都,到有了第一个相对固定的都城-雍城,还在武公之弟德公时修建了大郑宫。这标志着秦人正式从山里人成为城里人了。
而这时候的中原,周王室已经名不副实,诸侯们开始争夺带头大哥(中原霸主)的位置,齐国和晋国已经渐渐表露出独领风骚的气质(齐、晋为强国)。
02 秦穆公的艰难争霸之路
秦武公后,又经历了三任国君,终于轮到秦穆公嬴任好即位。
秦穆公四年,嬴任好迎娶了中原大国晋国国君献公的女儿,与晋国取得了友好关系。这使得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秦穆公,看到了中原的富饶与文明。
秦穆公是个有志青年,见识了中原富饶的他决定带领秦国挺进中原,如果有机会还要争一争中原霸主的位置。而秦国之东,通往中原的障碍,正是晋国。
秦穆公是个立定了志向就要付诸行动、不轻易改变的人。为此,秦穆公带领秦国,做了许多的努力。
要争霸首先要自己强大起来,要想强大,首先要有辅国的大才。秦穆公首先用五张羊皮赎回了,已经逃跑的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隶,百里奚。虽然有点老了,但穆公听说此人是个大才。赎回百里奚之后,穆公与之交谈,而后信之任之,委以国政。
百里奚也没有辜负秦穆公的期望,数年之后,秦国内政井井有条,军队兵强马壮。百里奚还为秦国引进了他的朋友,同样是高级人才的蹇叔。不仅如此,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百里视,名视,字孟明,后以孟为氏,下同)和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还成为秦国的领军大将。一时间,秦国文武皆备。
当完成了内政改革和军队训练之后,就是对外了。在关于如何对待晋国这个问题上,秦穆公本来是想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
晋献公死后,继位之君奚齐、卓子先后被杀,晋国乱且无君。穆公九年,晋公子夷吾请求秦穆公帮助他继位为君,并答应成功之后将原属于晋国的河西之地的八座城池割让给秦国(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穆公很高兴,既然外交手段就可以实现梦想,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秦穆公还是太单纯了。
夷吾继位,是为晋惠公。之前的夷吾想着反正也不是自己的,就许下了诺言,然而即位之后,晋国的一切就像是自己碗里的肉。极端自私而又不讲信用的晋惠公毁约了。有人劝秦穆公伐晋,秦穆公没听。为了和晋国搞好关系以便于挺近中原,秦穆公忍了。
三年后,晋国大旱,向秦国请求借粮。大臣丕豹又劝秦穆公不借。秦穆公又没听,借了。
两年后,秦国大旱,向晋国借粮。晋国却借机讨伐秦国。打到门口了,秦穆公没法忍了。秦军奋起迎战,战胜晋军,并俘虏了晋惠公。这场战争被称之为韩原之战。
刚刚说了,秦穆公是个坚持到底的人。既然决定了用外交手段,那么尽量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于是,秦穆公又借口夫人不开心(穆公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再次忍了。
他与晋惠公结盟而后放回了晋惠公(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本着相互付出诚意的原则,晋惠公让他的太子圉到秦国作为人质(使太子圉为质于秦)。
就这样又过了四年,晋惠公病了。太子圉担心父亲一命呜呼,因自己不在国内而丢了君位,便私自逃回国并即位了。
看起来,晋国并没有穆公的忍耐而遂了他的心愿,反而两代晋君都把他当成了冤大头。这一次,秦穆公生气了。然而,穆公的方法居然是-再立晋君。
这一次,他找到了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派军队送回晋国即位,这便是晋文公。
晋文公时代,秦穆公终于看到了挺近中原的曙光。在晋文公称霸的过程中,秦穆公或派军队,或亲自上阵,参与了晋文公的许多军事行动。
然而再次令秦穆公失望的是:晋国成了中原霸主,而秦国什么也没捞着。
经过与晋国的数次外交,秦穆公觉得,外交手段解决不了问题,没有人会把馅饼拱手于人。要挺近中原,还是得靠真刀真枪。
晋文公即位八年就死了。趁着这个机会,秦穆公三十三年,嬴任好派出孟明视等想要进攻晋国小弟郑国。半路听说郑国有防备,便决定不去了,为了让这次出征看起来不是毫无意义,秦军顺道灭了晋国的附庸滑国。新即位的太子晋襄公听说秦国敢这样做,果断派军在崤山埋伏了秦军。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等被俘,后被放回。这便是崤之战。
秦穆公不罢休。第二年,又派孟明视等率军再次进攻晋国,这一仗,还是没打赢。孟明视等又灰溜溜的退回来了。这便是彭衙之战。
又过了两年,秦穆公亲率大军再次攻打晋国。这一次,秦穆公渡过黄河之后,焚毁船只,以示决心。而晋国在丢掉王官和鄗之地后,坚壁清野,不再应战。秦穆公率军到达崤山,为崤之战的将士发丧,而后从容返回。
三战终于获得了胜利,然而秦穆公却更加忧虑。
此时已经是穆公三十六年,多年时光荏苒,秦穆公从一个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油腻中年,再变成了老骥伏枥。再看黄河对面的晋国,献公死了,惠公死了,怀公被撸了,文公也死了。秦国一次次把晋国打败,又被晋国一次次的揍得鼻青脸肿,然而中原霸主之位,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晚年的秦穆公开始反思,我是不是哪儿错了?
03 秦穆公的战略转型和称霸西戎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留下一扇窗。这句话很适合用在秦穆公身上。晋国死了四任国君,秦穆公还很健康。这使得他终于有机会遇到了国家命运的转机。
秦穆公三十四年,有一个名叫由余的人受戎王的命令出使秦国,刺探秦国的实力。与之交谈之下,穆公发现,由余这个人不仅很有想法,而且对戎狄的情况是很了解,还懂兵事。恰恰,由余的先祖还是晋国人,逃到戎狄去的。
这里解释一下,秦国虽然战胜了岐丰之地的西戎,但再往西北走仍然是其他犬戎部落譬如义渠、乌氏等的地盘。
所谓“邻有圣人,敌国之忧”,秦穆公为此很忧虑。于是,秦穆公用内史之谋离间由余与戎王的关系。由余本是中原人的后裔,不久,戎王不再信任他了。由余无奈,投靠秦穆公。
由余到来之后,为秦穆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方向:不再花费精力争霸中原,而是掉头向西,攻打戎狄部落,开拓蛮夷之地。
这个战略令秦穆公顿觉眼前一亮:中原争霸之路努力了三十多年也没成功,现在看来,是努力的方向错了?
可是富饶的中原,相比于蛮荒的西戎之地,西戎千里能比中原一里吗?到底是继续进行中原争霸,挤破了脑袋往富饶的中原钻,还是开拓蛮夷之地,逐渐培养现在还很贫瘠的蛮荒之地?谁也说不清楚,哪种战略受益更大。
这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也是一个很难想通的问题。
如果秦穆公正当壮年,以他坚持到底的性格,或许会思考很久;然而,秦穆公老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了。他决定,掉头向西,向西戎进军!
在中原磕磕碰碰三十多年也没收获什么成果的秦穆公,在西戎之地,却很快收获了巨大的效益。
在熟悉西戎的由余的策划和帮助下,秦穆公的征戎战争节节胜利。到穆公三十七年,灭掉西戎部落十二个,扩展土地千余里(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成为西戎部落公认的带头大哥(遂霸西戎)。
虽然西戎之地比不上中原富饶,然而开拓千里土地还是受到了中原的重视。周王室令召公将金鼓赐给秦穆公(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以示对其西戎霸主的认可和奖励。
秦穆公毕生追求,最后竟然在一两年内得以实现,是偶然吗?争霸中原和开拓蛮夷这两个战略发展方向,谁更好呢?
04 逐鹿中原还是开拓蛮夷?
在春秋时期,有两个与中原若即若离的大国-秦国和楚国。
他们的实力都可以与中原最强大的齐国、晋国比肩。然而,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
楚国选择了向中原争霸,把主要精力放在与晋国争夺郑宋之地,与齐国争夺淮泗之地,而广大的南方之地,楚国基本上处于托管状态,基本放弃。
而秦国,在秦穆公中原争霸失败之后,选择了埋头向西,开拓蛮夷。后来秦献公又尝试了一次争霸中原,又失败了,秦孝公时期还是转回了西部大开发。秦国的陇西,不仅使秦国得到了广袤的土地和战略纵深,还有充足的兵员、不菲的赋税。
然而,历史上关于“争霸中原”还是“开拓蛮夷”,这两种国家发展战略的争论还是没有停止。
晚清时代,当新疆和东南同时隐藏危机,分别以左宗棠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塞防”和“海防”之争,也是这一问题的翻版: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到底是应该先解决千里旷地的新疆问题,还是先解决东南富饶地区的海防问题?
而最终,左宗棠一句“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掷地有声。虽然化外之地、旷地千里,然而在战略地位上来说,与东南海防并无差别。如能兼顾当然更好,如不能,先解决后方问题,再解决海防不迟。
因为就难度来说,开拓蛮荒虽然看起来见效很慢,但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受益长远;而争霸中原,不仅竞争激烈,今日得明日失,最后反而一场空。所以,实力不济时,先“开拓蛮夷”稳固后方基地,等实力强大后,再“争霸中原”不迟。
楚国的成功和秦国的成功,最后也说明了这一问题。楚国晚期,与魏秦中原争霸失败了,而南方地利却因开发不够而无法栖身,最终身死国灭;而秦国因为西戎之地的充分开发,成为了稳定的后方,献公和孝公时期中原争霸失利,再次退守稳固的后方,等恢复元气再争霸中原,最终取得了成功。(完)
参考资料:《史记·秦本纪》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