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固的水泥大橋把兩端的水泥公路連爲一體,小河流水碧波盪漾,大橋河畔綠樹蔥蘢。近日,記者在紫雲自治縣火花鎮九嶺村,通過採訪,瞭解到該村通了康莊大道,架起了幸福大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交通條件,增強了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的信心與決心。

新舊橋對比

“這座橋建起來後,不僅方便了村裏1300名多村民的出行,更重要的是促進了農業產業的發展,有助於脫貧攻堅和集體增收。”在火花鎮村鎮建設管理站工作人員、九嶺村支書、主任羅昭華的指引下,記者看見在新建設的大橋一側相距幾米的河面上,有一座低矮狹窄的石板橋,兩座橋一高一矮、一大一小,形成鮮明的對比。

據瞭解,這座舊橋是百姓出行的必經之路,是90年代修建的,路面窄、不好會車,重型卡車和大貨車無法開進村。到雨季漲水時,河水常常可以把橋淹沒,阻礙了百姓出行,也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長一點的車轉彎上橋很困難,大一點的車都無法進村,產業發展起來了,產品也很不方便運送不出去。”羅昭華說。

新橋合龍當日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衝鋒號已經吹響!脫貧路子千萬條,哪條都離不開交通條件的改善,對於九嶺村來說,修建新橋是必要之舉,亦是迫在眉睫之需。

據瞭解,2019年11月,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市委企業工委書記劉彤到九嶺村調研,瞭解到舊橋制約百姓出行和該村產業發展後,及時協調了兩百多萬元資金來修建新橋。

村裏新修的硬化路

“資金一到位,新橋就開始修建,雖然期間遇到疫情的影響,停工了一段時間,材料也無法運輸進來。但2月中旬復工復產之後橋樑建設立馬跟上,前後共用了四個月時間建好。”羅昭華說,把橋修建起來了,百姓特別開心。在3月25日新橋合龍那一天,很多百姓都跑來看,大家還爲新橋起名字,有的說叫幸福橋、有的說叫小康橋,最後還起了“爭執”。

走在橋上心安穩了。

不再擔心害怕下大雨了。

橋修通了,客車也開通了,到鎮裏趕場就更方便了……

問及新建設好之後的感受,百姓們由衷地表達着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謝!”

從九嶺村出去讀書,又回到家鄉工作的村幹部韋光榮也感慨地說:“我們村土地以山區爲主,山形起伏較大,以前沒有電,要挑水上山喝,村裏連馬路都沒有,都是山間的石頭路和泥巴路、路很陡,到火花鎮趕集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如今這些老路都被草淹沒了,串戶路四通八達、通組路拉近了村鎮的聯繫。今年新橋修通了後,重卡和大巴等都可以開進來,我們的棕樹產品等都方便運輸出去了。”

九嶺村藍頂雞舍遍佈山間

據瞭解,在各級黨組織的關心下,九嶺村村黨支部全力整合資源,積極爭取和協調項目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於2020年1月初實現了該村自然村寨組組通12000米硬化路、5600米串戶路。全面完成亮化工程,建設350盞太陽能路燈,覆蓋整個村民組,帶領幹部羣衆着力打造優美整潔的村景村貌和乾淨舒適的宜居環境。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由於路通了,九嶺村的產業也發展起來。該村在荒坡和公路沿線種下了棕樹,在林間佈滿着藍色雞舍,山間雞鳴響徹雲霄,還有蜜蜂養殖、果樹種植,產業花開遍地,百姓致富有門路。

棕樹產業促進百姓增收

村民韋德進依靠管理養蜂、負責樹苗裝卸、種植樹苗、割棕等有了穩定收入。

而該村交洞組的村民羅漢則放棄外出打工,在家裏發展起了產業。

“以前通村的橋太窄,車子出行不太方便,我家門口的路也是泥巴路,走路都是一腳泥,現在你看,家門口的路多敞亮,條條大路通往各個小組。我自己弄起了一個魚塘,目前有7000多的魚苗。還種了1畝多西瓜和4畝多蜂糖李,今年還要繼續種幾十畝水果,老人家就在在家織織線,一家人挺開心,我發現在家鄉發展也挺好的。”羅漢說。

農戶的魚塘

不僅如此,羅漢還帶動了貧困戶也參與到草魚養殖中來。

“我們兩老帶兩個孫孫,現在大的在外面工作了,小的在遵義讀大學。都是靠政府呀,我們才享有低保和入股分紅等,政府還給老伴找了‘一村七員’的保潔員工作。孩子讀書還有助學資金,不然我們怎能過得下去喲。今年看到羅漢養魚,我們也跟着做,我們一定要脫貧。”70多歲的羅啓賢堅定地說。

克服雨水少的困難,一起從鎮上拉水來澆樹;走村串戶補齊短板;運送產品出村……在九嶺,幹羣齊心謀發展,幸福橋連通致富路,橋架好了,路通了,產業興旺了,百姓笑起來了。(安順日報社大數據智慧全媒體記者 陳婷婷 姚福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