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魏齐王芳公元244年三月到五月,首席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爽领兵六七万人攻打蜀,但是由于骆谷在进入汉中时受到阻挡,蜀国守将王平、刘敏等人以不足三万的兵力,快速占领兴势要塞,有效阻击了曹爽大军,随后费祎又率领军增援,并设法从后切断曹爽退路,曹爽只能无功而返,损兵折威。司马懿自魏文帝以来便逐渐控辖曹魏军政大权,特别是景初末,他于魏明帝曹睿“气绝”之机,联合“内主”刘放、孙资等人,迫使曹睿放弃“广树亲属”以辅政的打算,代之以宗室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格局。

       曹魏齐王芳公元244年三月到五月,首席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爽领兵六七万人攻打蜀,但是由于骆谷在进入汉中时受到阻挡,蜀国守将王平、刘敏等人以不足三万的兵力,快速占领兴势要塞,有效阻击了曹爽大军,随后费祎又率领军增援,并设法从后切断曹爽退路,曹爽只能无功而返,损兵折威。关于此事的经过和厉害,《三国志》卷九《曹爽传》载:
       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祎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 (邓)飏、(李)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悦,乃引军还。

       同书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也记载爽退兵之际,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虚耗矣”。关于蜀汉方面的应对轻快,《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及《费祎传》登有记载。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下层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说其实质,这是当时寒门与世族阶层升降起伏变化造成的。东汉中后期以来,统治阶级上层中形成内廷宦官和外廷士大夫两大集团,宦官出自寒门,士大夫则多来自崇尚儒学的世族,他们之间的斗争,决定了汉晋间王朝变易的实质。

       魏、晋之兴亡递嬗乃东汉晚年两统治阶级之竞争胜败问题。自来史家惟以曹魏、司马晋两姓之关系目之,殊末尽史事之真相也。本来汉末士大夫阶级之代表人袁绍,其凭籍深厚,远过于阉宦阶级之代表人曹操,而官渡一战,曹氏胜,袁氏败,于是当时士大夫阶级乃不得不隐忍屈辱,暂与曹氏合作,但乘机恢复之念,未始或忘也。因此,儒学世族在曹魏之世一直在寻找代理人,在曹魏中期,他们找到了司马懿,支持他向曹氏展开夺权斗争。

       司马懿自魏文帝以来便逐渐控辖曹魏军政大权,特别是景初末,他于魏明帝曹睿“气绝”之机,联合“内主”刘放、孙资等人,迫使曹睿放弃“广树亲属”以辅政的打算,代之以宗室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格局。这是世族阶级对曹魏皇权的第一次挑战],预示着他们全面复起之势的来临。不过,在历史上,没有一个阶级或集团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曹爽作为曹魏宗室的代表,必然要阻遏司马懿的进取之途。整个正始年间,两位辅政大臣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曹爽伐蜀就是这一斗争的一个重要环节。


       景初三年(239)正月,魏明帝死,齐王芳继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在其集团形成后,自然要专断朝政,绝不可能再对司马懿“恒父事之”。但诸人素无功业,一旦专权,是很难服众的。特别是在军事领域,他们与司马懿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司马懿长期都督荆、豫、梁、雍诸军事,屯师秦、陇,西拒诸葛亮,并在景初二年讨灭辽东公孙渊,正始前期,他每年都督师淮河沿线,功勋卓著。在当时情况下,立勋与领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集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曹爽集团要想在政治上排斥司马懿,专断朝政,就必须控制军队的指挥权,争取建立一番伟业,从而赢得人们的支持。何以能取得盖世之功呢?从当时情况看,蜀汉自诸葛亮死后,国势渐衰,似有机可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