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區十年九旱。據記載,歷史上每年春季發生青黃不接的情況較多。黎民百姓爲了充飢,就將沒有成熟的麥子割了揹回家做碾饌喫。久而久之,它便成爲一種美味佳餚沿襲下來。每年收割小麥之前,當地人都有“割青麥,喫碾饌”的習俗。

小的時候,家長把綠油油的麥穗帶回家,其實麥穗已經基本成熟了,揉揉搓搓,綠色麥粒就從麥穗中滾落出來,看着飽滿的麥粒,就讓人很有食慾,再做成碾撰,在那饑荒年代,那可是了不起的美味!

豫西著名豫劇《包公辭朝》中,包公要解甲歸田,回到農村生活,他把農村的美好生活講給當時的朝廷,讓朝廷對農家生活也格外向往,包公講的農村生活也大有桃花源的味道:“五月芒種人倍忙,男女老少上南崗,大麥小麥是都收淨,擔哩擔,扛哩扛,推哩推來是裝哩裝,慌忙積垛是把場揚,慌忙積垛是把場揚啊,割一捆新麥喫碾撰,接着又過五端陽,五端陽,炸油香,喫糉子,飲雄黃,我的萬歲呀,勝似你瓊林玉宴飲酒漿”

在這裏,喫“碾撰”是何等享受的事情啊,連朝廷“瓊林玉宴飲酒漿”,都相形見絀。

現在城裏人基本上好喫的喫過了,只是這古老的名喫,可能很多人真的沒有喫過,在城市森林中,去哪裏尋找綠油油的麥穗,工具都沒有了,如何加工成碾撰,所以喫碾撰成了“稀罕的事”。你喫過魚翅燕窩,真不一定喫過正宗的碾撰!

不過古人推薦喫碾撰也是很有道理的,新鮮的小麥,經過人工加工,一粒青小麥的“美味”蝶變, “碾饌兒”的特點:翠綠鬆軟,清香好喫。碾撰的滋味確實會給你的味蕾留下不一樣的記憶。這種滋味會讓你長久記起,每到麥黃的時候,你都會想起那難以忘懷的美味。有人說,喫碾撰其實就是“喫春”,說得多有詩意。。

家中有小朋友的,還是推薦讓孩子品嚐一下豫西的名喫,最好帶孩子到農家,喫上最地道的碾撰,同時讓孩子對農作物有更直觀的瞭解,那纔是一舉多得呢。你說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