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如何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容易情緒失控怎麼辦?怎樣提升孩子情緒控制能力?孩子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差,是情商有問題嗎?怎麼培養孩子健康情緒?怎樣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爸爸媽媽們經常提出的這些問題,無一不顯示出父母對孩子情緒管理問題的重視。家有小寶貝的爸媽,通常通過親子共讀關於情緒管理方面的繪本的辦法,教會孩子管理情緒,孩子大些的父母,則更希望有一些培訓項目,能幫助孩子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但我認爲,教孩子管理情緒,不如給孩子好情緒的基礎。

孩子主要在各種關係情境中學習情緒,而對孩子的情緒和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影響最大的,就是爸爸媽媽,尤其是對還沒有上小學的孩子來說。上學之後的孩子,他和父母的關係情境也會很大程度影響他的情緒。孩子和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越穩定,孩子的情緒就越穩定。

心理學家早就發現,三個月的孩子,就能分辨出別人的一些情緒,因爲他們對笑臉、面無表情和麪帶怒色的反應非常不同,也就是說,大人對小嬰兒的表現,會影響到小嬰兒的情緒。

那麼,幾個月大嬰兒,面對面無表情的媽媽,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在魯道夫謝弗的兒童心理學中,他談到了一個名爲“靜止面孔”的實驗。研究人員已經看到,在母嬰互動中,如果母親沉默幾分鐘,沒有任何反應,嬰兒就會對母親的面無表情感到困惑,對得不到母親的關注和反應越來越感到不安。一開始,他們想主動聯繫母親,對她微笑。失敗後,他們不再笑了。其他情緒,如哭泣、皺眉和做一些奇怪的事情,開始增加。見到母親的時間逐漸縮短,直到他們最後把臉轉過去。然後,孩子似乎有什麼想法,“受壓抑”,直到他的母親恢復正常的表現。

我們很難有實驗室那樣的條件來關注孩子情緒的細微變化,但是在生活中會看到更多大人的關注影響孩子情緒的例子:

如果兩三歲的孩子要求爸爸媽媽抱抱而被拒絕,他很可能會哇哇大哭、哭個不停;如果孩子提出某個要求而大人沒有答應,孩子可能會憤怒失落;如果孩子經常被批評而不是被鼓勵,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滿不在乎,壞行爲愈演愈烈;而如果孩子經常被關注、被鼓勵、被滿足,他會變得越來越情緒穩定、心滿意足,越來越容易配合大人的要求,很少暴躁失控。

如何給孩子好的情緒,從18個基礎細節來幫助孩子

想要孩子情緒特別穩定,很少失控、不發脾氣,達到這樣的目標,平時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孩子的“情商”或者“情緒管理能力”什麼的,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了一些特別具體的小細節。

1.擁抱

在孩子小時候經常抱他們,尤其是在孩子要求抱抱時,一定不拒絕。不用擔心孩子變得“懶得走路”或者“非常黏人”。黏人的孩子,不是因爲被抱得太多,而是因爲被關注得太少。

2.傾聽

認認真真地聽孩子說話,無論孩子在說什麼。這不但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有好處,更對孩子的好情緒有好處。你對別人說話,而別人卻根本沒在聽,這種情形放在誰身上,都不是愉悅的體驗。

3.聊天

經常和孩子聊天,孩子喜歡什麼就聊什麼。你會發現,一次輕鬆的聊天,會讓大人和孩子好長時間都心情舒暢。

4.要求陪馬上陪

孩子叫大人陪他玩玩具、給他講故事,爸爸媽媽儘量放下手頭的事兒,馬上去陪他。孩子在等你陪,而你在磨磨蹭蹭,半天都沒來,孩子會非常失落,然後失落又容易轉成憤怒,用“鬧人”的形式表現出來。

5.想去哪兒去哪兒

孩子想去哪兒,大人就帶他去哪兒,去看博物館,好的;下樓去玩,好的;去看電影,好的好的。多跟孩子說“好的”,少跟孩子說“不行”。

6.問問題馬上回答

孩子小時候,都喜歡不停地問“爲什麼”,甭管這些問題在大人看來多幼稚,大人都要馬上認認真真地回答。

7.要幫忙馬上反應

孩子玩玩具、看書、寫作業需要大人幫助,爸爸媽媽要馬上反應,並且提供有價值的幫助,不要批評他們“這個都不會”。大人隨時樂於提供幫助,而且真的能提供幫助,是對孩子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支持。

8.想喫什麼儘量滿足

不對孩子喫什麼喝什麼做過多限制,我們的辦法是,洋快餐、可樂、糖果,都適當滿足孩子,家裏的抽屜裏,隨時都會有零食和巧克力。這樣做,不但孩子的滿意度會非常高,而且還有個額外的小益處:孩子在外面很少要求買零食,根本沒想過要零花錢,小兒子說“我不需要零花錢,因爲想喫什麼,跟爸爸媽媽說就行了”。

9.答應買的東西快點買

答應給孩子買什麼,不拖延,到了約定的時間,馬上就買。曾經有一位媽媽說孩子最近情緒很不好,爲什麼不好呢?因爲孩子和媽媽約定,做些小小的好事換取“積

分”,積分滿100分了,就買某個東西,結果孩子積分攢夠了,媽媽卻不想給孩子買了。看看,孩子多講理,而大人多不講理!

10.多讚美

多多讚美孩子大大小小的優點。孩子甭管多大,都是需要讚美的,其實大人也是一樣,想想大人受到別人讚美時的好心情,你就不會吝惜每天都給孩子一些發自內心的讚美了。

11.不否定

被否定,是糟糕情緒的重要來源,生活在“否定氛圍”中的孩子,更容易壓抑、失落、沮喪、壞脾氣,然後把這些壞情緒用做“出格”行爲、發脾氣、打人等負面方式表達出來。

12.不比較

不跟孩子說“別人如何如何”。比較必然包含對自家孩子的不同程度的否定,經常被比較的孩子不但不會越變越好,反而會越變越糟。

13.不表現厭煩

“你真煩人”“你真討厭”“都是你不好”,這樣的厭煩情緒,不但不應該有,更不能表現給孩子。一個被爸爸媽媽厭煩的孩子,你能指望他有多好的表現、多好的情緒呢?

14.不叫苦叫累

帶孩子當然不是輕鬆的事,叫苦叫累也不會讓事情輕鬆起來,所以再苦再累,爸爸媽媽需要自己在夜深人靜時慢慢把負面情緒消化,給孩子看到的,應該是輕鬆、自信、淡定、從容、能量滿滿的爸爸媽媽。你是這樣,孩子也會長成這樣。

15.不面無表情

像前面那個實驗所揭示的一樣,面無表情是讓孩子困惑、不安的壞表情,要想孩子更有安全感,爸爸媽媽需要時刻對他們展現溫柔、慈愛的好表情,並在日常互動中給孩子積極的回應。

16.有眼神交流

聽孩子說話、和孩子聊天時,和他做自然的眼神交流,讓他看到你的注意力在他身上,你的眼神中有理解、讚賞、同情、驚奇、喜悅。孩子跟你說話,而你根本不看他,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被關注到。

17.不心不在焉

陪伴孩子,不但要人在,更要“心”在,心不在焉的陪伴,和沒有陪伴,沒什麼不同。和孩子互動時,你有沒有走神、有沒有用心,孩子都能感受到。

18.放下手機

有些爸爸媽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少,但孩子並沒有感覺到被充分關注、被充分陪伴,因爲大人常常是一邊看着手機,一邊待在孩子身邊。這只是待在一起,沒有互動,就不是陪伴。

我相信,這些小小的細節,每做到一個,孩子就會發生一點讓人驚喜的小改變,就像爸媽陪玩兒一小會兒,孩子就能高興整晚上一樣。孩子需要的並不多,大人要做到也並不難,如此有益的小事,何不試着做做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