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混戰,天下大亂

唐朝末年,地方割據嚴重,各節度使擁兵自重,互相傾軋。公元904年,盤踞河南的割據勢力宣武軍節度使朱溫(朱全忠)扶持唐哀帝李柷即位。公元907年,朱溫篡權滅唐,正式改元開平,定都於汴(現在的河南開封),國號梁,這個地方割據政權位於淮河以北,黃河中下游一帶,史稱後梁。至此,唐朝滅亡,天下正式四分五裂,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期間中原地區先後進入了五個短暫更迭的王朝。“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這首詩出自《水滸傳·引言》的詩句生動描述了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交替。五代都是些短命王朝,前後加起來才53年(公元907到公元960年)。

古語云:春秋無義戰。其實在五代十國這個血雨腥風、天下大亂的年代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國與國,人與人之間,什麼仁義禮智信在強權面前也變得軟弱無力了,中原是軍閥爭霸、邊疆是部族整合,各種勢力更替變換、交錯疊加,改朝換代,遍地天子,隨機興滅。這一階段,少數民族成了中原舞臺上的主角。

兒皇帝的短命王朝

我們今天說的兒皇帝石敬瑭就是後晉(936年-947年)的建立者,他的名氣不在於建國立業有多麼大功績,而是在於出賣靈魂和國土來換取自己所追求的權力。

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其父石紹雍(胡名臬捩雞)曾擔任平州、洛州刺史,跟隨大軍閥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也是沙陀族人)。石敬瑭後來也跟着沙陀李氏繼續征戰,併爲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所器重,後來成了李嗣源的女婿,在李存勖建立後唐過程中屢立戰功。後來李嗣源(明宗)奪取帝位後,石敬瑭擔任了河陽節度使,併兼任禁軍副使。當時北方契丹經常南下騷擾中原地區,加上石敬瑭與後唐當時的秦王李從榮二人關係不睦,就到了太原,擔任北方邊軍主帥,掌握了山西地區的軍政大權。而正是這一步,讓石敬瑭有了割據一方的機會。

 

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死了之後,幾個兒子又開始爭奪帝位,結果和石敬瑭關係很差的潞王李從珂奪位成功。不過,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原來姓王,他這帝位得來的名不正言不順,自然是對石敬瑭處處防範。石敬瑭也不閒着,積極應變,徵糧積穀,監視朝中動向。936年五月,李從珂讓石敬瑭移師鄆州,他就打算起兵造反,衆將不語,而手下桑維翰和劉知遠(後漢開國皇帝)是極表贊成。這個時候,割據一方的石敬瑭謀反之意已經是顯而易見了,藉着沙陀統治集團分裂的機會自己準備伺機而動。

李從珂 

有學界研究資料指出,隋唐以來,尋求勾結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自立者並不在少數,例如,李世民曾和劉文靜聯合過突厥兵;平定安史之亂,曾借沙陀、回紇等族之兵;李克用曾經與耶律阿保機“握手言歡,結爲兄弟”。因此,石敬瑭的這次勾結契丹貴族,不過是地方割據勢力的又一次故伎重演。

當時後唐朝內有三股勢力都打算與契丹勾連:一是潞王統治集團,在發現石敬瑭有叛逆之心時,打算搶在石敬瑭之前聯繫契丹人,但被朝中大臣所拒絕;二是趙德鈞,此人是後唐盧龍節度使,石敬瑭公開造反時,他也聯繫契丹人,請求幫助自己稱帝,但被拒絕。第三個就是石敬瑭了。

 

​不過,石敬瑭雖然割據太原一方,但終歸軍事力量有限,爲了確保叛立成功,開始謀劃勾結契丹貴族。據記載,當時趙德鈞的使者也趕到了契丹求見耶律德光(902年―947年,耶律阿保機次子,後來的遼太宗)。石敬瑭身邊的大臣桑維翰(899-947年)看透了他的心思,趁機吹風說,契丹之前跟後唐稱兄弟,現在離雲州、應州近在咫尺,你要是能真心屈節求得幫助(不要臉面地去求助),萬一有事情,什麼事辦不成啊?聽得這番話,石敬瑭趕緊草擬和約,據記載,石敬瑭爲換取支持,提出了“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予之”,其割地進貢,以兒國自居的條件,大大超過了趙德鈞贈金帛稱兄弟的條件。爲了確保萬無一失,在使者趙瑩(886—951年,擔任石敬瑭的掌書記一職)出發後,又命桑維翰再赴契丹。

這桑維翰也是個演技派,醜態百出,演技過人。(正中契丹人下懷,你這麼着急,我出兵也有充分的理由了)據記載,他是“跪於帳前,從旦至暮,涕泣爭之,契丹乃從之”,而趙德鈞的使者則空手而歸。

面對遲遲不換防鄆州的石敬瑭,李從珂派大將張敬達爲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圍剿太原石敬瑭部的前線總指揮),在圍困四月之久,眼看城池將破之際,無計可施的石敬瑭派人乞求耶律德光提前出兵。

九月,耶律德光派騎兵五萬人,自代州揚武谷南下,代州刺史張朗、忻州刺史丁審琦,貪生怕死,未敢阻擊,契丹騎兵在汾水邊擊敗張敬達部,太原解圍。石敬瑭率大小官員跪在太原北門外,迎接耶律德光大軍。

同年十一月十二日,耶律德光冊立石敬瑭爲大晉國皇帝,並脫下衣冠授給了石敬瑭。看書四十五歲的他穿上契丹皇袍,跪在三十四歲的耶律德光腳下,高呼父皇萬歲,並將契丹與後晉“父子之邦”關係載入冊文,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按照約定,“兒皇帝”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的土地歸上國契丹,每年獻帛三十萬匹與契丹結盟。

幽雲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四省市的北部地區,地勢險要,原有長城和崇山峻嶺阻隔,歷來爲中原之天然屏障、北大門。十六州喪失後,北方無險可守,契丹騎兵得以長驅南下,給中原政權和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直到明朝才得以收復,影響深遠。

 

936年底,在耶律德光的支持下,石敬瑭從太原殺到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帶着傳國玉璽和曹太后(李嗣源之妻,石敬瑭的岳母)、劉皇后(李從珂之妻)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正式成爲了中原皇帝,史稱後晉高祖。

 

雖然石敬瑭佔據了中原稱帝,但當時很多藩鎮並不服從於,面且對於石敬瑭處處對契丹稱“兒”的態度,當時“朝野鹹以爲恥”。在他稱帝的七年中,災荒、戰亂中的後晉政權是民不聊生,經濟凋敝,石敬瑭橫徵暴斂也很難餵飽契丹人的胃口。當時,有的想奪他帝位,有的不願意屈服於契丹,有的直接斥責他這種行徑,各地戰亂不止。石敬瑭是處於危機四伏的窘境之中,鬱郁成疾,942年,這位兒皇帝便一命嗚呼了。

他死了之後,其侄子石重貴即位,史稱後晉出帝,對耶律德光自稱孫皇帝,並未稱臣,結果引發契丹不滿,發兵進攻,之後請罪未獲同意,947年1月11日,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滅亡,石重貴連同石敬瑭的妻子李皇后(950年病死)被擄至契丹,直到974年病死。後晉亡後,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背景:石敬瑭的靠山 契丹興起

教科書上早就講過,石敬瑭建立後晉之國離不開契丹人的支持。在這裏插一段話,簡要介紹一下契丹的發展過程。

對於契丹人的起源有匈奴或者鮮卑等多種說法(不屬於本文討論重點,此處不做深究)。唐朝時期,契丹分爲爲外蕃與內蕃兩部分。外蕃契丹以大賀氏聯盟爲核心,即唐朝羈縻統治下的契丹八部,唐朝時置松漠都督府管理,後依附於突厥汗國建立遙輦氏部落聯盟,在突厥被回紇消滅後的百餘年間,契丹人一直被回紇所統治,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的狀態,外蕃契丹逐漸發展壯大,逐漸擺脫了唐和回紇兩大勢力的束縛,加緊了對遼東地區的軍事滲透,直至完全控制了安東所屬遼東地區。

另一部分遊離於大賀氏聯盟之外的契丹人稱之爲內蕃契丹,唐政府實行編戶齊民,最初在營州附近的遼州安置,後在外蕃契丹叛亂期間,多有遷移,後安置在幽州附近,唐玄宗時期,大量內蕃契丹人得以應召進入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的軍隊。

後來契丹八部中的迭刺部夷離堇(官職名稱)耶律阿保機迅速崛起,907年,成爲契丹部落聯盟大首領,916年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建都上京。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即位,974年二月,耶律德光在汴京登基,改國號爲大遼,遼國正式成立。

耶律德光 


(本文原創作者:史說新傳,各自媒體平臺同號,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