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昨日黃花”,還是“明日黃花”?許多人張口就錯!不要再用錯了!成語:“明日黃花”還是“昨日黃花”?許多人一用就錯!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享國不足百年,所以,給後世人們留下了元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低谷期”,著名的詩人與作家並不多。除了元曲外,人們唯一能記住的元代詩人,可能就是馬致遠了,這要歸功於他的小令《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28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其語言極爲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爲“秋思之祖”。

其實,在與馬致遠同時代的文人中,也有些文名卓顯的,比如浙江籍的散曲作家張可久。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傳世的,只有張養浩、喬吉和張可久三人。因而,張可久與喬吉並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爲“二張”。

張可久有首傳世散曲《折桂令·九日》(又稱《蟾宮曲·九日》),就廣受稱道: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詩題中的“九日”,指的是農曆九月初九,爲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重陽節。重陽節這天,古人素有登高望遠懷鄉思親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在某個重陽,就寫了下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張可久的這首《九日》,借重九登高遠望,引發倦客思家的情懷;既寫了“重陽”的美好,更寫了晚年遲暮的遊子愁腸。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同時萬物也開始蕭疏。大雁南歸,更易引發遊子思鄉。秋野豐美多姿,而秋景卻最令遊子淚下神傷,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全曲飽含重陽悲秋、地隔天涯的惆悵情緒,給人以日暮黃昏、華年不再的無限哀嘆。該散曲借景抒情,語言清麗洗練,對仗工整妥帖,被後人稱爲“清而且麗”的散曲。

曲中有“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之句,其中,就有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明日黃花”,因爲詩題是“九日(重陽節)”,明日就指的是重陽節過後的日子,黃花指的是菊花。重陽賞菊正當時,重陽一過,秋風勁吹,菊花就慢慢枯萎了。張可久的“蝶愁來明日黃花”其實是化用了北宋詩人蘇東坡的“明日黃花蝶也愁”。“明日黃花蝶也愁”一句出自其《九日次韻王鞏》詩: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此詩寫重陽賞菊,寓意於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現詩人年老而樂天的情懷。登高賞菊,把酒賦詩,難得一聚,酒喝醉了也要多看一會兒菊花,不要急忙打算回家。蘇詩中的“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說,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爲好。因爲,倘等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其實,除了表面上的景語之外,“明日黃花蝶也愁”一句也表達詩人懷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明日的菊花一樣。

後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作爲一個固定詞組(成語),用來表示事情已“過期”之意。所以,“明日黃花”已不復當年風采,後人才用以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宋代胡繼宗在其編著的《書言故事·花木類》中就稱:“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本來漢語中只有“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但不知從何日起又冒出一個“昨日黃花”來了。如此一來,很多人從腦海中“調用”明日黃花這個成語時,一不小心,就會錯用成了“昨日黃花”了。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