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被重重包圍,缺彈少糧仍拒不投降,粟裕:快給他們送喫的!敵軍挨凍受餓,卻拒不投降,司令員:把喫的給送過去!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前後共經歷66天,共有55.5萬敵人被消滅及改編。淮海戰役創下了三大戰役中的“四個之最”:我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

無論戰爭樣式如何翻新,都是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爲目的,但是,在淮海戰場上,我軍卻主動穿越火線,給挨凍受餓的敵軍士兵送去大米、白饅頭,這種打法,古今中外都聞所未聞。

淮海戰役進行到第三階段,杜聿明的近30萬人馬,被我華東野戰軍包圍圈於陳官莊一帶。由於已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爲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我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進行了20天休整。

期間,我軍向杜聿明部發動政戰宣傳與勸降,以瓦解敵人軍心與士氣。但是,成爲甕中之鱉的杜聿明,被困在冰天雪地裏,態度還十分強硬,拒不投降。

被我軍合圍中的杜聿明部,早已是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面對挨飢受凍的敵人,爲了進一步瓦解敵軍官兵士氣,除了在陣地前廣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外,身在前敵的粟裕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給敵人送喫的:

“一、敵人空降投落到我們陣地上的喫的東西,近的允許他們的士兵來搬。二、遠的我們給他們送去。三、就近前沿給他們投喫的,或者送到前沿、讓他們來取。”

被我軍合圍中的敵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爲了進一步瓦解敵軍官兵士氣,除了在陣地前廣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外,身在前敵的粟裕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一、敵人空降投落到我們陣地上的喫的東西,近的允許他們的士兵來搬。二、遠的我們給他們送去。三、就近前沿給他們投喫的,或者送到前沿、讓他們來取。”

敵人拒不投降,惡寒交迫,粟裕不乘勝打過去,反而給他們把喫的送過去,這讓許多人感到不可理解,但是,出於對粟裕的絕對信任,這項命令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令人難以想到的是,粟裕的這招“雪中送飯”很快就見了奇效,許多敵人士兵因此紛紛投誠,從而大大削弱了敵軍的鬥志,爲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取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1949年1月6日,我軍向青龍集、陳官莊地區被圍的杜聿明部發起總攻,10日凌晨,杜聿明在安徽省蕭縣張莊寨鎮張老莊被俘,這標誌着淮海戰役以軍全勝而結束。

戰爭雖然殘酷,但也是一門藝術,誰的手段高超,誰能贏得人心,誰才能笑到最後。

(圖片來自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