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被重重包围,缺弹少粮仍拒不投降,粟裕:快给他们送吃的!敌军挨冻受饿,却拒不投降,司令员:把吃的给送过去!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前后共经历66天,共有55.5万敌人被消灭及改编。淮海战役创下了三大战役中的“四个之最”:我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

无论战争样式如何翻新,都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但是,在淮海战场上,我军却主动穿越火线,给挨冻受饿的敌军士兵送去大米、白馒头,这种打法,古今中外都闻所未闻。

淮海战役进行到第三阶段,杜聿明的近30万人马,被我华东野战军包围圈于陈官庄一带。由于已消灭了国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我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

期间,我军向杜聿明部发动政战宣传与劝降,以瓦解敌人军心与士气。但是,成为瓮中之鳖的杜聿明,被困在冰天雪地里,态度还十分强硬,拒不投降。

被我军合围中的杜聿明部,早已是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面对挨饥受冻的敌人,为了进一步瓦解敌军官兵士气,除了在阵地前广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外,身在前敌的粟裕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给敌人送吃的:

“一、敌人空降投落到我们阵地上的吃的东西,近的允许他们的士兵来搬。二、远的我们给他们送去。三、就近前沿给他们投吃的,或者送到前沿、让他们来取。”

被我军合围中的敌军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为了进一步瓦解敌军官兵士气,除了在阵地前广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外,身在前敌的粟裕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一、敌人空降投落到我们阵地上的吃的东西,近的允许他们的士兵来搬。二、远的我们给他们送去。三、就近前沿给他们投吃的,或者送到前沿、让他们来取。”

敌人拒不投降,恶寒交迫,粟裕不乘胜打过去,反而给他们把吃的送过去,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可理解,但是,出于对粟裕的绝对信任,这项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令人难以想到的是,粟裕的这招“雪中送饭”很快就见了奇效,许多敌人士兵因此纷纷投诚,从而大大削弱了敌军的斗志,为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取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1949年1月6日,我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0日凌晨,杜聿明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被俘,这标志着淮海战役以军全胜而结束。

战争虽然残酷,但也是一门艺术,谁的手段高超,谁能赢得人心,谁才能笑到最后。

(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