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根據字形的美醜埋怨“醜書橫行”,殊不知書法本是寫意作品,是表達、宣泄情感的一個藝術載體,用字形的美醜來評論書法的水平有失偏頗,不夠公平。書法有其書寫規範和審美規則,只要符合書體,用筆沉穩,謀篇佈局不出軌,就是成熟的作品,不能單純地用字形的美醜或個人喜好評判其質量好壞,水平高低。

清朝就有一位很受百姓擁戴的官,他的書法又“醜”又“怪”,卻在中國書法史獨樹一幟,影響着我們300多年。

他是鄭燮,也叫鄭板橋。

鄭板橋書法欣賞

鄭板橋的書法特點非常鮮明。他自己稱爲“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即在楷書中滲入隸書的波磔、篆書的結構、行草的運筆的基礎上,用畫畫的方法去寫,使筆畫線條廋硬幹枯;結體誇張恣意,字形伸縮有度,賦予極大張力;章法佈局大小錯落,上下左右呼應,疏密相間,造成“亂石鋪街”之感,令人耳目一新。清末史學家、書法藝術家楊守敬在《學書邇言》裏說:“板橋行楷,冬心分隸,皆不受前人束縛,自闢蹊徑。然爲後學師範,或墮魔道”,“板橋體”書法在推崇帖學的清代書壇獨樹一幟,受到推崇和青睞。

鄭板橋對聯

縱觀鄭板橋一生,其書風隨着人生際遇而不斷成熟、改變。鄭板橋出身寒苦,少年時代一心功名,於20歲考取秀才。由於科舉取士的標準要求,鄭板橋早年學書中規中矩,他始學歐陽詢,字跡法度嚴整、娟秀遒勁、卻顯拘束,從他30歲以前寫的《小楷書歐陽修秋聲賦》可以看出。

鄭板橋《小楷書歐陽修秋聲賦》

30歲以後,由於生活困苦,鄭板橋到揚州賣畫謀生。期間學黃山谷、追二王,使書法風格逐漸變得清新亮麗、自由闊達。40歲中舉人,爲官兩任知縣,居官10年,能體恤民情、勤政廉政、爲民請命,深得平民百姓愛戴。鄭板橋無論是在爲官還是詩文書畫上達到了另一高度。所作“難得糊塗”可見一斑。

鄭板橋《難得糊塗》

61歲時,因爲民請賑,鄭板橋得罪上官,棄官而去,百姓感其恩,自發於濰城海島寺爲其建立生祠。此後,鄭板橋繼續賣畫爲生,與同道研習書畫,品鑑詩酒,歸隱園田。鄭板橋在大量研習了篆、隸、草等體之後,逐漸把楷、草、隸、篆四體融爲一體,滲入畫竹的筆法,大膽創新,創造出一種自稱“六分半書”的新書體。使自身書藝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鄭板橋書法作品欣賞

鄭板橋一生顛沛,卻從不慕名利,不畏權勢,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書法作品,往往運筆行、草並用,篆、隸、楷的用筆、結體融合,或拙實,或秀潤,或凝厚,或飄逸,暢意自由、奔放闊達。雖形“醜”且“怪”,但“醜”中流露出拙樸、真誠,“怪”中帶着幾分幽默,幾分酸辣,以書傳情。300多年後,我們在觀賞他“醜”、“怪”書作的同時,總會不經意中被其中蘊藏的堅如磐石的鄭板橋氣節所感染、所折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