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爲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所謂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爲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雖然說鐵帽子王比一般王爺多擁有三項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但其實這帽子一點都不鐵,戴得不好,很有可能要殺頭!
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隨着皇帝地位穩固,國家局勢安定,經過康熙與雍正兩位皇帝對宗室力量的調整,又有了軍機處,參與政事者多爲朝中文武官員,議政王大臣會議基本已經消失,這些親王、郡王、貝勒們對國家政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影響。皇親宗室也極受約束。所以,“鐵帽子王”的後代,如果不關心政事,基本上多過着衣食無憂的愜意生活。
但如果你一旦犯錯,後悔都來不及!這裏有兩個例子:最典型的案例之一是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生前權勢極盛,清代王公屬下人在北京郊區大量圈地,多爾袞佔地最盛,也有強迫獻地的舉措。清朝野史傳說,多爾袞娶了順治帝的母親,野史也側面證明了多爾袞的權勢,順治帝甚至曾稱其爲皇父攝政王。有史料記載,多爾袞被封爲皇父攝政王后,禮儀排場也向皇帝看齊。“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但多爾袞一死,順治帝福臨就下詔削多爾袞爵位,撤去廟享,罷黜宗室地位,財產入官。其弟豫親王也被連累。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多爾袞才被乾隆皇帝平反,追諡爲睿忠親王。
還有一個則是:禮親王代善死後,其王爵初由兒子滿達海承襲,滿達海也是英勇善戰,功勳卓著,但順治十六年,在他死七年後被追論,原因是清算多爾袞時,滿達海佔有多爾袞家財物,被嚴厲追論,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爲貝勒,親王之封被削奪,轉給代善的另外一個孫子傑書。嘉慶二十一年(1816),禮親王昭槤因爲凌辱大臣,又在府內對下人濫用刑罰,結果被削爵,圈禁近一年。崇德八年(1643),嶽託的兒子、襲爵的羅洛宏因爲嗜酒妄議,及在皇帝宸妃喪期內搞絲竹娛樂活動,被削爵。康熙二十一年(1682),嶽託後裔、平郡王訥爾蘇因爲毆斃、毆傷無罪之人也被削爵,爵位轉給他人。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範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爲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着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