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我國遠望6號航天遠洋測量船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奔赴太平洋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
航天測量船是我國航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每次火箭發射、航天器入軌,航天測量船觀測到的數據,成爲判斷髮射狀態的關鍵依據,並能向航天器發送指令、控制運行。
也許有人會問,我國不是有陸地測控站嗎?但是,設在我國本土的測控站不能滿足對航天器跟蹤測量的需求,需要建立國土以外的測控站補充。而地球表面約70%的面積爲海洋,需要在海洋上對航天器進行跟蹤測量。航天測量船可謂航天器的“海面信號塔”。
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作爲大國,尤其是核大國的基石。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首次洲際彈道導彈全程實彈發射測試,航天遠洋測量船就是幕後功臣之一。
1980年的5月18日,一枚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目的地是9500公里外的西太平洋。這是中國首次也是最後一次進行如此遠距離的運載火箭發射實驗,這枚運載火箭就是今天依舊在服役的東風-5液體洲際彈道導彈,後來在1984年中國成立35週年國慶閱兵式上首次亮相,其改進型東風-5B曾在2009年和2019年的國慶閱兵式上公開亮相。
飛行距離9500公里,這個距離遠遠超出了我國的國土範圍。而當時西方國家得知中國實驗導彈的消息後,早已準備前往這個海域,目的就是想把數據艙撈走,研究核心的數據。所以爲了防止數據艙被搶走,海軍光訓練和組建觀測船和打撈船就花費了數個月的時間,當時派出了一支由18艘艦船、4架直升飛機、5000餘名海陸空軍和航天、海洋、通訊等科學工作者組成的遠洋特混編隊前往導彈落入海域。
這其中,就包括我國第一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1號,它的任務就是進行海域調查,在遠離國際航線的任務海區內,開闢出一片安全海域和一條3000多海里的安全航線,從而保證火箭落點測量和數據艙回收任務的順利完成。
如今,我國航天遠洋測量船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遠望6號就是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中的第二艘。
遠望6號於2006年4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2007年3月16日下水,2008年4月12日正式交付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使用,2008年7月具備執行任務能力,2008年9月首次執行任務,並在“神舟七號”升空時,負責在海面上監控艙門壓力及衛星位置測控工作。
遠望6號測量船滿載排水量爲2.5萬噸,抗風能力達12級以上,可在南北緯60度以內的任何海域航行。
按照國際慣例,遠洋測量船每10年就要進行一次大修改造,主要維護動力系統、開展舾裝維修、進行船體結構保養、加裝新型測控設備等。
2018年7月,遠望6號船圓滿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等兩次任務後停靠碼頭,先後完成修船改造、設備精度鑑定、海上綜合校飛等一系列工作,歷時22個月。
此次遠望6號航天遠洋測量船奔赴太平洋,將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
據遠望6號船船長楊便佼表示,此次出航是對全船新加裝設備和測控能力提升的真實檢驗,將爲後續參與執行包括火星探測、嫦娥五號等在內的一系列重大任務打下基礎。
言外之意,遠望6號接下來將爲火星探測、嫦娥五號發射執行測量任務。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啓動儀式上公佈: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爲“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爲“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據悉,我國將選擇在今年7月開啓火星探測之旅,要知道這個時間點是26個月纔有一次的發射窗口期,不容錯過。爲此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我國擁有在亞洲最大的地外天體着陸綜合試驗場,可以模擬火星重力環境(火星重力加速度約爲地球的1/3)。去年11月14日,我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當天,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赴河北懷來觀摩着陸器懸停避障試驗。試驗模擬了着陸器在火星環境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對其設計正確性進行了綜合驗證。
與此同時,用於發射火星探測器的運載火箭長征5號遙四火箭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今年1月19日,長征5號遙四火箭的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順利完成100秒校準試車。
據悉,長征5號遙四預計劃於今年7月執行我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火星探測器。具體步驟包括:首先使用長征5號遙四將探測器發射至地火轉移軌道,隨後在地面和海上測控系統的支持下,通過多次軌道機動和中途修正,在近火點實施制動,進入環火橢圓軌道,運行到選定的進入窗口後,探測器將進行降軌控制,釋放着陸巡視器。
另外,我國今年還計劃實施“嫦娥五號”月球取樣返回任務,預計10月底前後發射。去年年初,隨着“嫦娥四號”任務圓滿完成,中國成爲首個在月球背面實施軟着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在“永不可見”的月球背面,首次留下了人類月球車的腳印。
火星探測器、嫦娥五號,以及發射用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都在準備當中,那麼,作爲航天遠洋測量船的遠望6號,自然也不會閒着。
據悉,早在春節過後,絕大部分船員就主動在船隔離、堅守崗位,緊鑼密鼓地投入到任務準備之中。船上各系統還採取實操與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參試人員能力評測,讓科技人員熟悉掌握任務方案及流程,並詳細梳理10多項風險隱患清單。他們還專門成立船舶航行、動力搶修等多個應急處置小組,制定應急情況下船舶機動方案等30餘條應對措施,結合任務準備適時開展各類應急方案演練,不斷錘鍊崗位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
其實,不光在運載火箭發射後進行測控支持,在運載火箭的海上轉運過程中也需要遠洋測量船的介入。比如,去10月份,長征五號火箭從天津港啓航,抵達海南文昌清瀾港碼頭,其運輸船隊中就出現了遠望21號、22號船的身影。
最後,祝願遠望6號航天遠洋測量船圓滿完成火星探測、嫦娥五號發射等各項任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