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无论是文学才能还是政治才能都是数一数二的,面对当时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任命他为右宰相,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法。

宋神宗时期,北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局,西边兴起的西夏虎视眈眈,北边虽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和平,但每年需要支付巨额岁币,且幽云十六州迟迟收不回来,始终是大宋的心病,如鲠在喉。国内制度上的缺陷造成冗官冗兵的局面,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一句话,北宋要兵没兵,要钱没钱。如果再不改革,国家将陷入危机。

于是,朝廷上下形成两大派别: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王安石认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要彻底根除困扰大宋百年的问题,并表示,我的这套制度完美无缺,只要用了保管大宋死而复生。司马光也清楚国家面临的危局,知道必须重新整顿,可王安石这套办法太激进了,很多制度设计都不现实,太过理想化,搞不好会把国家搞垮,所以极力反对。

但是,宋神宗眼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于是全权支持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宋神宗面前激烈争论

王安石变法有很多条目,大致是从军事、农业、商业三大块展开的。先说军事板块,推行了“保甲法”,就是把百姓按十家一组编成一个兵民一体的组织结构,每家里如果有两个男丁,就要抽出一人来,在农闲的时候军训。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全国性的军事储备,战时为兵,平时为农,既增加了兵力,还减少了养兵的费用。

然后是农业板块的,叫“青苗法”,就是每当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由政府出钱放贷款,收取比较低的利息,帮助农民度过灾年,用这个办法来缓解民间资本不足的情况,减轻百姓的压力。

最后是商业方面的,叫“市易法”,就是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在商品滞销时政府收购,在商品短缺时再卖出,以此来平衡市场。

看起来这些法律都不错,既能增强军事力量,还能减轻百姓负担,平衡市场,可为什么很快就失败了呢?就是因为王安石这套变法太过理想化了,他忽略了时代和人的因素。

王安石的画像

“保甲法”的核心是军民一体,如果是在战时,这样搞还可以,因为战时除了种地就是打仗。可现在国内是和平的,宋朝又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度自由的国家,农民种完地可以去集市上转转,喝两壶小酒,谁愿意去军训啊,而且还是义务军训,因为现有的社会结构不允许那样做,所以难以实行。

另外,王安石推行变法过于激进,谁反对变法,他就罢免谁,于是朝中政要纷纷被罢免,连司马光都离开了朝廷。

罢免官员简单,但活还得有人干,选官却很麻烦,而且新官还需要长时间培养,但为了改革,王安石顾不得按个考察,只要支持变法就可以用,于是就给了善于钻空子的人很好的机会,这部分人大都有一个特点,能力强,品行差。

谁反对变法,王安石就罢免谁

举个例子,蔡京就是王安石提拔上来的。他们看准了制度的漏洞,让农民强行借贷,强行让商人把商品以低价卖给政府,又强行让高价买回去,他们在中饱私囊,大发横财,导致的结果是国家没钱,百姓没钱,社会秩序乱成一锅粥,只便宜了那帮趁机上位的小人。

王安石一腔热血,大力改革,然而,政策制定上却太过理想化,推行变法又过于激进,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