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無論是文學才能還是政治才能都是數一數二的,面對當時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宋神宗任命他爲右宰相,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變法。

宋神宗時期,北宋面臨着內憂外患的困局,西邊興起的西夏虎視眈眈,北邊雖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維持着相對穩定的和平,但每年需要支付鉅額歲幣,且幽雲十六州遲遲收不回來,始終是大宋的心病,如鯁在喉。國內製度上的缺陷造成冗官冗兵的局面,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一句話,北宋要兵沒兵,要錢沒錢。如果再不改革,國家將陷入危機。

於是,朝廷上下形成兩大派別:以王安石爲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爲首的保守派,王安石認爲,“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要徹底根除困擾大宋百年的問題,並表示,我的這套制度完美無缺,只要用了保管大宋死而復生。司馬光也清楚國家面臨的危局,知道必須重新整頓,可王安石這套辦法太激進了,很多制度設計都不現實,太過理想化,搞不好會把國家搞垮,所以極力反對。

但是,宋神宗眼看着國家一天天衰敗下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於是全權支持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王安石和司馬光在宋神宗面前激烈爭論

王安石變法有很多條目,大致是從軍事、農業、商業三大塊展開的。先說軍事板塊,推行了“保甲法”,就是把百姓按十家一組編成一個兵民一體的組織結構,每家裏如果有兩個男丁,就要抽出一人來,在農閒的時候軍訓。這樣就可以形成一種全國性的軍事儲備,戰時爲兵,平時爲農,既增加了兵力,還減少了養兵的費用。

然後是農業板塊的,叫“青苗法”,就是每當農民青黃不接的時候,由政府出錢放貸款,收取比較低的利息,幫助農民度過災年,用這個辦法來緩解民間資本不足的情況,減輕百姓的壓力。

最後是商業方面的,叫“市易法”,就是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在商品滯銷時政府收購,在商品短缺時再賣出,以此來平衡市場。

看起來這些法律都不錯,既能增強軍事力量,還能減輕百姓負擔,平衡市場,可爲什麼很快就失敗了呢?就是因爲王安石這套變法太過理想化了,他忽略了時代和人的因素。

王安石的畫像

“保甲法”的核心是軍民一體,如果是在戰時,這樣搞還可以,因爲戰時除了種地就是打仗。可現在國內是和平的,宋朝又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社會高度自由的國家,農民種完地可以去集市上轉轉,喝兩壺小酒,誰願意去軍訓啊,而且還是義務軍訓,因爲現有的社會結構不允許那樣做,所以難以實行。

另外,王安石推行變法過於激進,誰反對變法,他就罷免誰,於是朝中政要紛紛被罷免,連司馬光都離開了朝廷。

罷免官員簡單,但活還得有人幹,選官卻很麻煩,而且新官還需要長時間培養,但爲了改革,王安石顧不得按個考察,只要支持變法就可以用,於是就給了善於鑽空子的人很好的機會,這部分人大都有一個特點,能力強,品行差。

誰反對變法,王安石就罷免誰

舉個例子,蔡京就是王安石提拔上來的。他們看準了制度的漏洞,讓農民強行借貸,強行讓商人把商品以低價賣給政府,又強行讓高價買回去,他們在中飽私囊,大發橫財,導致的結果是國家沒錢,百姓沒錢,社會秩序亂成一鍋粥,只便宜了那幫趁機上位的小人。

王安石一腔熱血,大力改革,然而,政策制定上卻太過理想化,推行變法又過於激進,最終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