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海瑞再多人说他好,张居正始终不用他。张居正虽然品行不如海瑞,甚至说还有一些小毛病,但他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大明。

张居正和海瑞都是务实派,两人都属于心学传人,都是知行合一的优秀践行者。只不过,张居正是真正领悟,而海瑞则由于自己的三观过正而走火入魔。
海瑞的确是明朝官员中的一股清流,只是他不懂得变通,他做的所有事都可以说无愧于心,无愧于民,只是对当时的明朝无益。张居正虽然品行不如海瑞,甚至说还有一些小毛病,但他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大明。
大局观才是最重要的,凡事不能两全。人民爱戴的海青天,不具备大局观
海瑞一生清贫,可能成为很多人诟病他虽然清正却死脑筋,不务实。但实际上海瑞是个实干派,为官多年,海瑞秉公执法,十分廉洁,人民爱戴,官员惧怕。
甚至说,海瑞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所到之处,富商抱头鼠窜,官员战战兢兢,而结果就是当地赋税锐减,经济发展陷入瘫痪。老百姓的日子倒没什么改变,但是这些有钱人日子不好过了,咱们老百姓就很开心啊!于是乎,对于海瑞的呼声是甚嚣尘上,一时间成为和包青天一样的存在。
但张居正与海瑞在朝政观念上有巨大不同,对于张居正来说,海瑞会妨碍他的变法改革。大明首辅张居正,正是因为他呕心沥血的改革,才让颓废多年的明帝国有了继续支撑下去的力量。

张居正能够成就非凡而青史留名,和他善于用人有很大关系。他用人只看结果,不拘泥其他,所以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他的标准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脑子一根筋,只想着把事情做好;清流,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说得多做的少。

海瑞有原则却没有气量;有道德却没有政绩;有操守但过于木讷呆板。当时的海瑞已经官位非凡,如果用他,必然要给更高的权位,但是这样一个呆板的人,如何能够推动变法的顺利进行呢?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张居正用人始终遵循实用原则,所以他所用的戚继光等人有所瑕疵,他仍旧重用。而海瑞再多人说他好,张居正始终不用他。海瑞后来重返政坛的结果证明,张居正不用海瑞,是“知人善任”的。正如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所言:“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海瑞与张居正之间的矛盾,是在对一条鞭法推行方法、路径产生分歧下的政论之争。海瑞并没有加入以张居正为主导的改革派集团,但无疑海瑞属于改革派,只不过他在改革路径、改革方法上与张居正有着严重分歧。张居正深知问题出在皇权上,因此,他紧靠太后勾连宦官冯保。海瑞则凭一己之力孤军奋战。
海瑞因为长期在官场受到压制、早年生活又长期处在贫困边缘,对于官员腐败问题有着深切认识,他以“祖制”为武器,对腐败官员、士绅豪族进行了无情打压。在某种程度上,海瑞是官场上的理想主义者。
张居正则是官场上的实用主义者,他深谙官场之道,无疑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在用人上,他不像海瑞那样严格要求下属,只要能给他做事,张居正就不拘小节大胆擢用了,到了后期张居正对那些阿谀奉承且无能力才干的人也开始任用。
如上问题就带来了张居正和以海瑞为代表的传统廉洁派官员的激烈冲突。
传统廉洁派大多受儒家思想和前代清官榜样的影响,自身为官清廉,对贪官切齿痛恨。如海瑞在自己两袖清风的同时,还希望借助百姓的力量铲除贪腐。
1570年戴凤翔收受了徐阶的贿赂后,弹劾海瑞“庇护刁民,鱼肉乡绅,沽名乱政”,并罢其官。针对戴凤翔的攻击,海瑞进行了反驳。尽管如此,作为“官场异类”,他显然是不受欢迎的人,为此,海瑞怒骂同僚是“举朝之士皆妇人”。显而易见,这是骂大臣们经常背地里说他的坏话。“水至清则无鱼”的法则令他无法在官场中顺风顺水。

海瑞没有加入张居正的改革团队,虽然很遗憾,但并没有对一条鞭法的推行产生抵触。因为,实行一条鞭法是所有改革者的共同愿望,改革派内部存在派系也很正常。只不过过去我们过分关注了以张居正为首的改革派,而忽视了以海瑞为代表的其他改革派。
同时,反对张居正的改革的人也说得并非没有道理,而且直接点出了问题所在,如果张居正不过于执拗于权力斗争。哪怕斗争败了对手,但却在改革中注意改正他们指出来的问题。一条鞭法的历史价值可能更大。
不能不说,历史非黑即白、做事和做人的非黑即白很害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