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对中国足球来说并不是春光明媚的季节,球队退出、解散潮之后又遭遇疫情,让足球界一片萧条。近日,刚刚解散的中甲球队上海申鑫的前助理教练刘寅涛接受采访时谈到了他在申鑫时的一些经历,并指出了中国球员“高薪低能”的根本原因。

刘寅涛总结了中国足球中的一些问题:俱乐部管理层不懂球,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俱乐部;足坛缺乏职业的经理人来替老板管理;足协的U23政策、年轻球员出口转内销的现象,都是球员获得与能力不匹配的高薪原因。

刘寅涛在采访中说:“2018年底的时候,申鑫俱乐部已经面临财政困难,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球员来申鑫踢球。以前的中国球员很容易就可以获得一份高薪合同,但他们在与球队签约之后因为能力问题就踢不上比赛,但他们坐在场下一样可以拿高薪。”

“由于中国俱乐部很多管理者并不懂足球,部分中国职业俱乐部管理者,他们可能听了某位球员的评价,或看了一些资料,就觉得该球员还可以,就花大钱签约,也不找教练和专业的人去对球员进行评估,这非常容易产生高薪低能的情况。在中国有的企业在投资足球后依然按照经营公司的那一套来管理俱乐部,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有一个既了解老板的需求和心态,也对足球有一定理解的人来做俱乐部与母公司之间的衔接。”

除了俱乐部管理层不专业,刘寅涛还认为U23政策也是年轻球员获得高薪的原因之一:“足协的U23政策也让一些年轻球员轻松获得高薪,只要该球员有过留洋经历或一些竞技上的特点,他们就能得到一份天价合同,这也让中国足球近些年出现了太多的出口转内销,其中丹麦瓦埃勒俱乐部就是经典过渡站。”

球员时代刘寅涛代表上海十运队和山东队

刘寅涛表示,中国足球想要打破泡沫,根本上还是需要提升本土球员。目前俱乐部和老板花大钱养一批根本不具备比赛能力的球员,放到任何行业都是很不正常的。从每年资金的投入上来看,中甲中乙的球队也都多多少少在缩水了。明显老板都不高兴再投钱了,他们拿到的回报和投入不成正比。球员虽然是吃青春饭的,但是还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对得起高薪。中国足协本赛季出台限薪令后,有望改善这一情况,也能够让社会舆论得以认可。

申花85一代,后排左三是刘寅涛

刘寅涛出自上海申花著名的“85一代”青训,和郜林、沈龙元等都是队友。随后球员时代效力于上海申花和上海申鑫。从上海申鑫前身的南昌衡源时代就一直跟随主教练朱炯作为助理教练。本赛季离开申鑫后加盟青岛中能担任助理教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