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1948年淮海戰役(徐蚌會戰)開戰前,原本定下來指揮作戰的國軍軍事主官不是劉峙,而是白崇禧。但是出身桂系的白崇禧有自己如意算盤,臨時變卦不到前線赴任。而國軍的嫡系將領普遍不能打,比如陳誠、顧祝同、胡宗南、劉峙、蔣鼎文等人;比較能打的白崇禧、李宗仁、薛嶽、傅作義、衛立煌、張發奎等又非中央軍嫡系。如果陳誠有白崇禧的才幹,國軍也不會讓劉峙指揮這場生死存亡的決戰。白崇禧軍事能力突出,杜聿明雖然也有軍事才幹,但是比白崇禧還是有差距。這是張發奎的評價。而陳誠是比較清廉的,但軍事指揮上沒看到什麼突出的地方,尤其指揮大兵團作戰,又遠不如杜聿明。最後替代劉峙指揮的是杜聿明,那麼假設1948年淮海戰役,白崇禧接受了國軍指揮權,徐蚌戰局可能會如何演變呢?
首先,白崇禧不是神,他來指揮淮海戰役,勝率也不大。但有一點可以預見,那就是國軍的傷亡有可能會小得多。從解放軍方面的戰略部署,華野粟司令原本打算奪取兩淮和海州,然後一部於宿遷附近圍點打援。但何基灃和陳克俠的起義讓我軍獲得了新的戰機,於是下粟司令先圍殲黃百韜兵團。就在這時,國軍欲執行守江必守淮的戰略,讓李延年放棄海州西撤,粟司令也知道國軍的戰略計劃,於是很堅決地阻止國軍南撤,迫使國軍在徐州一帶決戰。那麼白崇禧來指揮他該如何處置?如果南撤之路被封死他是救黃百韜兵團呢,還是像杜聿明最初設想的那樣用圍魏救趙之計,派大部主力包圍中野劉伯承部?以白崇禧的用兵風格必然選擇後者。他和杜聿明的區別在於,杜聿明的出身決定了時刻受制於國軍高層,而白崇禧一般不會有這樣的顧慮。當然,這樣華野也未必不能出個先手,把白派出的主力反包圍,但白部的前景比南撤要好一些。
第三,如果白崇禧來指揮,黃百韜不好說,但黃維兵團不至於被圍,邱李孫的徐州集團很可能也不會被圍。再加上李延年、劉汝明、 宋希濂等兵團,南北對進,接出徐州主力是有希望的,這些部隊退守長江防線,理論上可保一半。白崇禧用兵確實有可取之處,讓他全權指揮,不一定會輸得那麼幹淨,但也難以取勝。不管怎樣,國軍最終全線敗退是難以避免的事情,只是時間的早晚,這早已不是單純的軍事技術所決定的問題,無論民心、經濟、士氣,國軍在1948年末這個節點已經無力迴天。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