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末动乱、黑死病相继在王保保的势力范围内爆发,饥荒让王保保的军队陷入凋敝,没有足够时间休养生息的王保保面对钱粮富足的朱元璋,只能转变战略思路,放弃河南、山东,以山西为基地竭力抵抗。由于王保保战略性将元大都置于半放弃的地位,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大军出师北伐。

大家好,我们的校园社团那些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据说,朱元璋有三大遗憾:一是没有传国玉玺,二是没能迁都凤阳,三是王保保未擒。王保保何许人也?
说起王保保,如果不是熟读明史的人,大部分人对王保保并没有正确的认知,身为一个元朝将领,王保保在元朝大厦将倾之际,顶着天灾、人祸几度打得明朝北伐寸步难行。在明史中王保保和陈友谅是仅有的能威胁朱元璋的奇才,尤其是王保保更是让朱元璋心服口服。朱元璋将王保保评价为“天下奇男子”,自认明朝将领无人可及。
王保保原名扩廓帖木儿,1990年以前主流观点认为王保保是河南沈丘的汉人,扩廓帖木儿是元顺帝的赐名。在明史中也嘲讽王保保“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然而根据1990年出土的赛因赤答忽墓志铭显示王保保确是蒙古人,在元朝末年王保保凭一人之力带领蒙古人回光返照,连朱元璋都为之叹惋。
王保保的主要拥护者是元朝汉军世侯后裔,这些汉化的蒙古人与北方地主集团为王保保提供了武装。王保保控制着山西、河北、河南,成为了一个被多方顾忌的大军阀。王保保盘踞在北方,而陈友谅和朱元璋则占据着南方,三者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不过随着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王保保集团变得越来越劣势,调配资源和粮食都处于下风。
本来王保保的北方集团虽然处于劣势,但绝非朱元璋能轻易打下来的,不过时运却不在王保保一边。元末动乱、黑死病相继在王保保的势力范围内爆发,饥荒让王保保的军队陷入凋敝,没有足够时间休养生息的王保保面对钱粮富足的朱元璋,只能转变战略思路,放弃河南、山东,以山西为基地竭力抵抗。
由于王保保战略性将元大都置于半放弃的地位,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大军出师北伐。徐达、常遇春出师后一路顺马平川攻取了元大都,不过元顺帝已经逃到了王保保的领地。王保保在山西凭借精锐兵力与常遇春进行了艰苦的搏战,最终常遇春凭借兵力优势取得决定性胜利,王保保只能率元军向北逃奔。
王保保护着元朝新帝逃回蒙古草原,为了匡复元朝的大业,他数次击退明朝的进攻并伺机反攻。明朝将王保保视为心腹大患,认为“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为了永绝后患,朱元璋派徐达与王保保在蒙古草原上展开了殊死决战。
王保保面对大军压境的明朝部队沉着应战,先是用诱敌之计将明军逐渐引入其纵深,然后佯装败逃,率领小部队且战且退,将明军队引入以逸待劳的蒙古主力之中,并于漠北成功伏击,倾巢而出的明军在此役中死伤殆尽,主将徐达只能狼狈逃回中原,元朝的命脉得以保住,此役是王保保生涯最辉煌战绩,也是明朝初年最惨痛的失利。
随着王保保杀退明朝军队,朱元璋再也无力北伐,不过王保保也回天乏术,难以对明朝发动全面攻击。明太祖朱元璋对王保保十分重视,他曾问手下“天下奇男子谁也?”,部下回答“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朱元璋大笑“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参考文献《明史》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