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万般无奈之下的铤而走险,他的文斗已经彻底失败并且激怒了李渊 ,李建成,李元吉三个人,虽然他可以争取到一些重要老臣的暗中支持,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公开帮助他。玄武门时李世民在政治上肯定是没有优势的,他已经无法通过常规途径谋取继承人之位了,但是李世民自身的硬实力还在,威望还在,李唐大半个天下是他打下的就是他最大的底气,建成一死,李世民继位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天下几乎就没有什么反对之声,如果是李元吉发动政变杀死建成世民,他的能量不足以让天下人信服,到时势必天下大乱,玄武门政变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对国家的损失降低在皇宫内,对国家的损失微乎其微,如果李世民直接逃离长安到洛阳起兵胜算也未必差,只是这样其一不一定要多久,其二对国家的破坏性也更大还容易被突厥捡漏。

唐朝初年,都城长安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诛兄杀弟,不久又继了皇帝之位,虽然后来有“贞观之治”,但李世民诛杀兄弟的行为一直为人诟病,人们一直疑问的是: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事情能否得到圆满解决?杀兄逼父是不是李世民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的优势到底有多大?
人们熟知李世民,是因为在隋末乱局之中,李世民征战天下,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劳最大的就是征讨洛阳王世充,一战擒获王世充,窦建德二王,这一战之后,李世民奠定了他的声望,即使后来杀兄也依旧无人反对的声望。
但是,这并非是说,李世民夺权就有着很大的把握。很多人过高估计了李世民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他虽然影响力很大,但不足以让军阀们公开支持他造反,相反的,李建成是合法储君,却有权力要求所有的军阀出力平叛。截止到玄武门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一直维持着要文斗不要武斗的默契,文斗也最符合李建成的优势,只是他没想到李世民竟然玩狠的,这一点,连李渊也没想到。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万般无奈之下的铤而走险,他的文斗已经彻底失败并且激怒了李渊 ,李建成,李元吉三个人,虽然他可以争取到一些重要老臣的暗中支持,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公开帮助他。李建成却有天然的合法性,没有人会公开反对他。
虽然李世民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战功卓著,使得李渊一度确实动过换太子的念头。但是毫无疑问,宰相们站队李建成,让李渊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李渊的宰相团里,裴寂毫无疑问支持李建成,封德彝直接劝说李渊杀掉李世民,只有萧瑀认为李世民功劳大,但是也是在尉迟敬德拿出李建成的人头以后才说你李渊早该换太子,这是事后诸葛亮的做法。
然后还有一个宇文士及,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溜须拍马,在废立问题上绝对不可能站在李世民一边。当时的重臣当中唯一可能报答李世民的只有李靖,李世民对他有救命之恩,但是最后也只能争取到李靖保持沉默中立,没有公开支持。
李世民当初在正面战场捶爆窦建德,然后逼降王世充,从洛阳开始那一片,都是李世民的势力范围,别说李建成了,李渊都未必有李世民得人心。
但关键是李世民人在长安,长安方面无论如何势力都比不上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甚至还不如李建成单人。李渊自然不希望兄弟相残,他是希望李世民去洛阳,跟李建成东西分治,其实就是个国中之国。但李建成肯定不答应,所以最后也没去成。
《资治通鉴》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上曰:“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烦悲也。”
汉梁孝王就是汉景帝的弟弟,七国之乱时梁王死守梁国,为中央平定七国之乱立下首功。李渊希望兄弟和睦,共扶天下,结果却不然。李世民虽可去洛阳,等李渊死了再搞个清君侧,未必不能搞死李建成。李建成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反对李世民去洛阳,也有人告诉李渊,那样的话,李渊死后李世民必反,而很多人都认为李建成打不过李世民,最后,李渊就没让李世民去洛阳。不过他老年心软,也没杀掉李世民,就一直拖下来了。
本来玄武门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李世民去不了洛阳,他剩下的选择其实已经不多了。
李元吉拿到军权,太子也已经着手肢解天策府了,还抢先去李渊面前告李世民的黑状。只不过他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水平的选手,在自己地盘上还被人家反杀了。
情势所迫,李世民再不动手,当天上朝就会被立即拿下,天策府下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等人随后也会被诛杀。李世民走投无路,只好以身犯险,而且是1比5的兵力劣势。
通过突然的军事行动来达成目的的,本身都有赌博的心理,这是必然的。如果李世民真的掌握了军权,还有朝廷所有的政治势力支持。他根本不需要发动这场政变。很明显,李世民也有赌一把的心理。如果玄武门有一点可能,太子跑了,那都完了。而李渊毫无疑问是站在李建成背后的。
从当时实力看,力量最大的还是皇帝李渊。虽然李世民跟将领关系好,但那是唐初,府兵制的时代,别看李世民手下的将军很多兼着十二卫将军和大总管,没有李渊的旨意他们调动不了一个府兵,折冲校尉只会看见圣旨才会将训练的府兵交给十二卫将军和大总管。同理,虽然李建成是太子,他也一样调动不了府兵,真正对阵的也就是太子府和李世民的天策府的亲兵。天策府在洛阳,李世民在长安拥有的实力记载很清楚,就是秦王府的八百人。即使没有长林兵,东宫卫队也至少几倍于秦王府。东宫六率是法定的东宫卫队,对应朝廷的12卫,也是统领府兵的,这部分力量李建成可以自己支配。更何况还有长林兵。
然而,谁也没想到,李世民在这之前就策反了部分皇宫禁卫。玄武门之变的巧妙在于李世民利用卧底,提前部署自己的私兵进入大内,营造了一个在局部和李建成单打独斗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的骄兵悍将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是摆开阵势发动内战,他是不可能打得过东宫的。东宫那边,却有薛万彻和李艺的公开军事支持,并且是合法的。
另一方面,李世民靠长孙皇后赢得了此战最关键的信息战绝对优势,最终让李渊一脸懵逼的面对长驱直入的尉迟敬德。长孙皇后至少起到了几点作用:一、至少平衡了内宫的支持力量,让禁军作壁上观!二、取得关键的信息战绝对优势!三、鼓舞士气,使天策府兵以弱抵强!
杀了李建成,李世民第一时间就拿下禁卫,快速的控制都城。然后利用自己在军队的影响力快速接手了军队,李渊被迫禅让,李建成的文官集团无力回天,李世民后面慢慢才开始收编文官。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一是擒贼擒王,二是宣布太子谋反,这两条缺一不可。有一条不成立,谋反的就是他。玄武门这个问题上,归根结底是李渊和李建成低估了李世民的凶狠。李世民这次行动,没有合法的名分。这一点李世民也非常清楚,所以他必须抢先宣布太子谋反,而不是宣布自己清君侧。
只有太子已经死了,既成事实,各路军头才会接受安排。而太子没死,皇帝出来表态,各路军头就必须选边站队,这里面有相当多的人是不会站到李世民一头的。
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李世民方的人都觉得李世民优势巨大,干了成功率就很高。太子方觉得他们稳持局面,一切尽在掌握。事实给了我们答案。
玄武门时李世民在政治上肯定是没有优势的,他已经无法通过常规途径谋取继承人之位了,但是李世民自身的硬实力还在,威望还在,李唐大半个天下是他打下的就是他最大的底气,建成一死,李世民继位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天下几乎就没有什么反对之声,如果是李元吉发动政变杀死建成世民,他的能量不足以让天下人信服,到时势必天下大乱,玄武门政变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对国家的损失降低在皇宫内,对国家的损失微乎其微,如果李世民直接逃离长安到洛阳起兵胜算也未必差,只是这样其一不一定要多久,其二对国家的破坏性也更大还容易被突厥捡漏。
其实根据史书记载,太子李建成是个挺有本事的人,而且性格温和,与人和善。要知道,在李渊父子在征战四方的时候,后勤方面一直是李建成在统控的。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打战打的就是后勤!没后勤,还打什么?
但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当时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允许自己的下属中出现比自己声望还高的臣子。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之一”,或者是自己的兄弟,那就更不得了。肚量好一点的皇帝,不过把你圈养起来。肚量稍微差点的,多数让你去“陪祖宗”去。李世民在作为秦王的时候,因为军功,在军队里面产生了极大的名望。要知道,隋唐当时的制度和后来的不同,王,是可以“开府建制”的。通俗的说,每个王爷允许建立自己的小朝廷,小朝廷里面的官职官方是承认的,但是利益却是和小朝廷的掌控者一致。并且,官方允许各个王爷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武装,至于私兵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制,主要看掌控者各自的本事。因为小朝廷的存在,实际上李世民已经拥有了自己完善的班底。
另一方面,因为长孙皇后的存在,李世民是得到当时的世家大阀门关隆阀门的承认和拥护的。长孙无忌就是当时的关中世家的代表。而唐朝,是以世家阀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权。
说了这么多,那么当时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的优势到底有多大?个人认为其实没什么优势!无论上述的军队名望也好,世家支持也罢,都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你成功了,我可以支持你,拥戴你。但如果你失败了,那么一切免谈。
玄武门之变之前的实力对比。李渊、李建成是占着大义的,李世民算是“叛逆”。虽然当时还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说法,但是大伙别忘了,古人讲究的最重要的一条大义--“孝”!百善孝为先,这是贯穿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唯一准则。那么李世民对自己的父亲,长兄采取兵变,不是“叛逆”是什么?因为缺失大义,所以玄武门之变算是把脑袋挂在腰上的一锤子买卖。对于这种背水一战的一锤子买卖,又能拥有多大优势呢?其实,玄武门之变和历史上大多数的宫廷兵变一样,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的地方,无非是一种阴谋的得逞罢了。历史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事例数不胜数,至今为止人们之所以津津乐道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是因为李世民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百年风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是贞观大帝--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被历史记载的原因。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