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那愛德(Luther Knight,1879.6.8-1913.4.19),美國愛荷華州人,畢業於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九十三年前,那愛德在伊州安而拔那市與晚清政府簽下了援華支教的工作合同,然而,他卻永遠留在了中國西部。那愛德來到中國成都,成爲四川高等學堂(四川大學前身)首批美國教師之一。在學校總理(校長)周鳳翔的珍愛和重用下,那愛德是全校薪酬最高的教師之一,同時擔任着化學、算學和礦物學等多科教職,爲早期川大的學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那愛德的執着追求,是成爲一名出色的攝影藝術家。從宣統二年到民國二年,正是中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的時期。在這一千多天的時代風雨中,那愛德目睹了四川保路運動,滿清王朝覆滅,中華民國建立,以及軍閥混戰帶給中國人民的無窮苦難。那愛德用幹板照相機記錄了這段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數百幅具有極高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老照片,以及4.8萬字的日記和信件。填補了成都辛亥革命和城市可視歷史的大量空白。成都市博物館王毅館長對這批文化遺產的評價爲:這是成都近二十年來最大的地面文物的發現。
1、1911年底,四川成都,新軍官兵合影。圖文/普希金皇村
2、1910年,四川成都北郊,青龍場集市,俗稱“趕場天”
3、四川成都青羊宮小攤,1911年春
4、成都總府街,1911年春。圖文/普希金皇村
5、抱着孩子的男人,成都宅院,1911年夏。圖文/普希金皇村
6、川西的民俗活動“打春牛”,這是活動中的“牧童”和“牛”
7、1911年夏,四川漢源縣的背柴人。從他們的異樣的目光中,看出他們日常的貧苦。
8、1911年11月27日,四川成都皇城,百姓前來參加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的慶典活動,歡慶辛亥革命在四川取得的勝利。
9、20世紀初,四川汶川縣“嘉絨”藏族人家。“嘉絨”在藏語的意思是“靠近漢族地區的河谷地帶”。“嘉絨”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分佈在今四川省甘孜州東部丹巴等地。
10、1910年,川西民宅式旅店。川西民宅由大門、過道、天井、過廳和正堂組成。天井下停放三乘街轎,用來接送客人,過廳的方桌板凳是供住宿的客人喫飯喝茶閒談只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