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346年12月,晉安西將軍桓溫向朝廷上表討伐巴蜀的成漢割據勢力,將涪陵、巴東、巴西、巴郡等4郡兵力匯合一處,令袁喬領兵2千先行,自己率主力日夜兼程,向巴蜀挺進。桓溫按照袁喬的建議,集中兵力爲一路,大舉進攻成都。

大家好,我們的九月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這是中國古代兵書的一致觀點,古今中外一切聰明的軍事家和有價值的軍事理論,無不強調集中用兵這一作戰策略。
公元346年12月,晉安西將軍桓溫向朝廷上表討伐巴蜀的成漢割據勢力,將涪陵、巴東、巴西、巴郡等4郡兵力匯合一處,令袁喬領兵2千先行,自己率主力日夜兼程,向巴蜀挺進。
次年2月,漢主李勢在成都得悉桓溫領兵進至青衣(今四川雅安縣北)境內,便率軍進至犍爲(今四川犍爲縣東)尋找晉軍決戰。3月,桓溫進軍到彭模(今四川眉山縣境),打開了由外江入成都的門戶。此時衆將多主張分兵兩路進攻成都。
袁喬力排衆議,向桓溫建議說:“我孤軍遠征萬里之外,應集中兵力,捏成拳頭,同心協力爭取一戰取勝。如果分兵兩路,不便策應,倘若一路失利,全局就難以挽回了。必須全軍統一行動,丟掉鍋碗瓢盆,帶上3天干糧,定下必勝的決心,直取成都,定會取得此戰成功。”
桓溫按照袁喬的建議,集中兵力爲一路,大舉進攻成都。當時戰況慘烈,袁喬乘勢督促軍士奮戰,大敗漢軍。桓溫乘勝攻入成都,並焚燬小城。 李勢敗戰逃走,遠遁九十里,最終決定投降。桓溫接受投降,將李勢送往建康。成漢政權至此滅亡,順利地結束了討伐成漢的戰爭。
這一戰例充分說明,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戰勝數量上佔優勢的敵軍,其最佳之策就是“並兵合勢”,在局部上實現兵力優勢,集中兵力殲敵。
這是奪取戰爭主動權,改變敵我態勢的首要條件,是實現在戰略上以少勝多、在戰術上以多勝少的根本手段。這已經被戰爭歷史所證實。
走進歷史,學習歷史,感悟歷史~~悅讀史書,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