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舊產業轉換以及產業鏈重構的大背景下,政策推動和產業驅動形成合力,吸引了更多的優質企業和高端人才和其他稀缺要素向浙江大灣區集聚。浙江大灣區能否成爲下一個世界級灣區,數字經濟這條主線成爲重中之重。

在浙江,灣區經濟的總量佔到了全省經濟總量的87%。在今年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各類高端要素逆勢加速集聚,大灣區正在成爲浙江經濟新的增長極。

本週,總投資80億的長電科技紹興項目一期施工總承包正式對外招標,標誌着紹興濱海新區集成電路製造產業的又一龍頭項目即將開工啓動。項目基建總監常富軍說:

"這個項目總的規劃用地是500畝,總的投資額是150億。這次開工的是一期工程,主要是建一個集成電路的晶圓封裝測試線,屬於國際領先國內第一的。這條生產線如果建成的話,年產值可以達到34多億人民幣。"

每引進一個龍頭企業,帶動的就是相關產業鏈的發展。隨着中芯紹興、天際汽車等重大產業項目實現全面復工復產,復旦科技園、國科控股等一批重大項目紛至沓來,總投資約390億元。今年一季度,紹興濱海新區GDP逆勢實現正增長,位列紹興第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先後被納入全省千畝萬億產業平臺,兩大產業鏈已初具規模。

如今,"引進一個、招來一批、聯動一片"的磁場效應正在浙江大灣區加速顯現。杭州錢塘新區引擎轟鳴,高端裝備製造、現代物流紛紛向錢塘江兩岸集聚。寧波打造到杭州、上海的1小時交通圈,國際化港口城市呼之欲出;湖州則發揮湖海互通優勢,積極參與"大灣區"全產業鏈分工合作。

浙商研究院執行院長楊軼清認爲,疫情之下,大灣區經濟韌性尤其彰顯。"在新舊產業轉換以及產業鏈重構的大背景下,政策推動和產業驅動形成合力,吸引了更多的優質企業和高端人才和其他稀缺要素向浙江大灣區集聚。"

在浙江大灣區"一環、一帶、一通道",也就是環杭州灣經濟區、甬臺溫臨港產業帶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的總體佈局中,環杭州灣經濟區擁有無可爭議的核心位置。就在去年,浙江省政府先後批覆設立杭州錢塘新區、湖州南太湖新區、寧波前灣新區、紹興濱海新區。至此,浙江大灣區"四新區"全部成立,攤開浙江地圖就會發現,環杭州灣已連成一片。縣域、市域與省域不同層面的多級行政分割被打破,浙江大灣區在這場復工復產的大考中交出高分答卷。紹興濱海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金曉明說,紹興濱海新區成立之後,拋出一籃子政策舉措,涵蓋土地、財政、人才等方方面面。"幹部、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向濱海新區傾斜,圍繞10億元重大產業項目目標,全力發展以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爲特色的新興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浙商研究院執行院長楊軼清認爲,作爲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羣的金南翼,浙江大灣區是浙江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高能級戰略平臺。鬆綁行政藩籬之後,長三角金南翼騰飛有了無限可能。"不破行政區劃、打破行政邊界的做法是最大亮點,浙江又一次走在了全國前面,它促進資源要素有效流動的重要探索。不同於過去的產業園攤大餅發展、多頭管理等現象,四大新區建設是推動'人地財'自由流動的重要探索,給予科技改革創新、市場體制機制創新更多的"特權",變政策優勢、新區優勢爲內生優勢,產生了新的增量。"

灣區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一種高級形態。放眼世界,東京灣、紐約灣、舊金山灣這三大灣區,已經成了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浙江大灣區能否成爲下一個世界級灣區,數字經濟這條主線成爲重中之重。浙江省提出,到2022年灣區經濟總量要達到6萬億元以上,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省長袁家軍強調,數字經濟是浙江大灣區參與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優勢所在。當前,浙江正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爲主線,啓動實施數字灣區、"無人車間""無人工廠"等標誌性引領性工程。"我們將全力支持央企、名企在浙江項目的建設、運營,吸引更多的研發項目、製造項目、平臺項目落戶浙江,加快形成數字產業的集羣效應。"(浙江之聲記者張秀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