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初具雏形的养牛大棚

黄祖文是克田村荣上大院一组的村民,从17岁起每年都赴浙江等地打工。在外多年,一直从事家具喷漆的工作,养成了事事自己动手,吃苦耐劳的性格。后来意识到每年赚到的钱只能维持日常开销,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加上今年受疫情影响,黄祖文决定放弃外出务工,打算投入多年积攒下来的30万元积蓄,返乡发展肉牛养殖来增收致富。

黄祖文正在热火朝天地焊着钢架

“在外面打工挣不了多少钱,不如回乡养牛。”黄祖文说,克田村有养牛历史,村民有多年的养殖经验,并且自己曾经跟随着有养牛经验的父亲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养牛技术,于是选择养牛这条路。

凭着一股热血与闯劲,黄祖文说干就干。今年3月,黄祖文在自家山脚的土地上开始建设牛棚,为了节约资金,从场地设计、钢架采购、焊接、大棚的搭建、一点一滴全部靠黄祖文自己摸索完成。 “目前钢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接下来争取在一个星期内搭建好大棚,最多10天时间内现有的18头牛就可以进场。”看着眼前的养牛大棚,黄祖文干劲十足。

今年4月,黄祖文投入10万元购入12头本地黄牛,加上家里已有的6头牛,目前牛棚还未建好,就已有18头牛在山坡放养。“等牛棚建好以后,继续扩大规模养殖30头牛,并且在规模发展起来以后,将准备流转土地种植菌草养牛。”谈起今后发展,黄祖文信心满满,他说下一步他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使自己的养牛事业朝着科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他还将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养牛产业使他们增收致富。

韦久长家放养在山上的牛群

同村青年韦久长,虽然年纪比黄祖文小,却也是一样的敢想敢拼敢干。

今年23岁的韦久长是克田村克云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韦小啊的大儿子,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初中刚刚毕业就早早外出打工。

因为缺乏技术,没有主要收入来源,韦久长家在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享受了低保、公益性岗位、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政策后,加上父子三人在乡外务工,已于2015年顺利脱贫。

“能住上新房子,家里条件越来越好,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但我们不能老是靠政府救济,脱贫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奋斗。”脱贫后,一家人继续依靠双手,苦干实干,勤劳致富。

韦久长到山上放养黄牛

“家有几头牛,致富不用愁!”去年3月份,韦久长返乡和父亲共同养殖黄牛。在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父子二人贷款3万元,加上积蓄7万元,共投入10万元,买进13头本地母黄牛,在院子里搭起简易牛棚,喂料、放养……父子二人开始精心喂养。今年2月份,13头母牛已经繁殖出11头小牛。前不久,以2万6千元的价格卖出了6头牛崽。

随着养牛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不断投入更多资金,于是韦久长不忙的时候继续外出打工,把挣到的钱继续投入养牛。

“如今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以后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韦久长说。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李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