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初具雛形的養牛大棚

黃祖文是克田村榮上大院一組的村民,從17歲起每年都赴浙江等地打工。在外多年,一直從事傢俱噴漆的工作,養成了事事自己動手,喫苦耐勞的性格。後來意識到每年賺到的錢只能維持日常開銷,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加上今年受疫情影響,黃祖文決定放棄外出務工,打算投入多年積攢下來的30萬元積蓄,返鄉發展肉牛養殖來增收致富。

黃祖文正在熱火朝天地焊着鋼架

“在外面打工掙不了多少錢,不如回鄉養牛。”黃祖文說,克田村有養牛歷史,村民有多年的養殖經驗,並且自己曾經跟隨着有養牛經驗的父親學習掌握了一定的養牛技術,於是選擇養牛這條路。

憑着一股熱血與闖勁,黃祖文說幹就幹。今年3月,黃祖文在自家山腳的土地上開始建設牛棚,爲了節約資金,從場地設計、鋼架採購、焊接、大棚的搭建、一點一滴全部靠黃祖文自己摸索完成。 “目前鋼架已經基本搭建完成,接下來爭取在一個星期內搭建好大棚,最多10天時間內現有的18頭牛就可以進場。”看着眼前的養牛大棚,黃祖文幹勁十足。

今年4月,黃祖文投入10萬元購入12頭本地黃牛,加上家裏已有的6頭牛,目前牛棚還未建好,就已有18頭牛在山坡放養。“等牛棚建好以後,繼續擴大規模養殖30頭牛,並且在規模發展起來以後,將準備流轉土地種植菌草養牛。”談起今後發展,黃祖文信心滿滿,他說下一步他打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使自己的養牛事業朝着科學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同時他還將帶動周邊羣衆大力發展養牛產業使他們增收致富。

韋久長家放養在山上的牛羣

同村青年韋久長,雖然年紀比黃祖文小,卻也是一樣的敢想敢拼敢幹。

今年23歲的韋久長是克田村克雲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韋小啊的大兒子,爲了挑起家庭的重擔,初中剛剛畢業就早早外出打工。

因爲缺乏技術,沒有主要收入來源,韋久長家在2014年被評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享受了低保、公益性崗位、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政策後,加上父子三人在鄉外務工,已於2015年順利脫貧。

“能住上新房子,家裏條件越來越好,都是因爲黨的好政策,但我們不能老是靠政府救濟,脫貧關鍵還是要靠自己奮鬥。”脫貧後,一家人繼續依靠雙手,苦幹實幹,勤勞致富。

韋久長到山上放養黃牛

“家有幾頭牛,致富不用愁!”去年3月份,韋久長返鄉和父親共同養殖黃牛。在村支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的協助下,父子二人貸款3萬元,加上積蓄7萬元,共投入10萬元,買進13頭本地母黃牛,在院子裏搭起簡易牛棚,喂料、放養……父子二人開始精心餵養。今年2月份,13頭母牛已經繁殖出11頭小牛。前不久,以2萬6千元的價格賣出了6頭牛崽。

隨着養牛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不斷投入更多資金,於是韋久長不忙的時候繼續外出打工,把掙到的錢繼續投入養牛。

“如今家裏的生活越來越好,以後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韋久長說。

(安順日報社大數據智慧全媒體記者 李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