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中國並沒有以失去國家能力的代價來實現,相反,國家始終都在控制着市場化進程,這影響了市場運轉的效率,但也避免了市場化背後幾乎難以克服的非正式帝國全球剝削。如果中國真的完成了實現現代國家的跨越,成爲真正意義上全方位佔據世界一流水平的強國,那麼中國就可以說是二戰後第一個突破非正式帝國隱蔽剝削、實現整體性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國家。

在現代國家出現以來,國家如何從傳統國家變革成爲現代國家的問題就困擾着後發國家。在歐洲的實踐中,崛起事實上呈現出的都是較爲雷同的,幾乎都是從強化國家能力開始。國家能力通過中央集權的方式增強,但是中央集權也會帶來一大堆問題。英國通過共和制的放大實現了較爲穩定的解決方案,而法國則在絕對君主制中走向了大革命,德國則在軍國主義的體制下因爲戰略失誤耽誤了足足一百年。


英國用遠比西班牙更具彈性和低成本的方式最爲成功地實現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在這部帝國史中集西歐之所長形成了現代的非正式帝國模式。政治精英與工商業資產階級形成聯盟、大陸均勢、海權投射、分而治之等等要素聚集起來,通過塑造全球制度讓全球資源源源不斷地自動流向英國。而美國之後繼承了英國的帝國模式,並在80年代依託其巨大的優勢形成了全球分工的新自由主義模式。新自由主義大幅度降低了美國運轉的經濟成本,讓優質資源自發集中到美國,而背後則是作爲全球分工之下對經濟剩餘的吸納。其他國家如果僅僅是在這一分工體系下處於生產鏈的中段,那麼他們用勞動換取的有限財富會被美國以尖端製造業、金融業的巨大優勢重新吸收,簡單的說就是8億襯衫換一架A380客機。如果僅僅依靠加工業,後發國傢什麼都剩不下。

因此,新自由主義是極爲精巧的戰略,其讓帝國本身的運轉因爲高度的市場化效率更高,而且在略微改善後發國家的經濟處境時,更大規模地吸收、剝削他們的經濟剩餘。這一邏輯其實一直都有,但新自由主義恰恰強化了這種模式的威力。


本質上,市場是維持現狀的,如果市場不能自發地實現後發國家發展這種改變現狀的需求,那麼反市場的措施則是必要的。俄國,作爲歐洲的邊緣,始終落後於發達的西歐,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實現了蘇維埃制度的確立,而俄國在20年代末決定採取了反市場的計劃經濟,依靠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快速積累現代化的原始資本,從而僅僅兩個五年計劃後就在諸多工業指標上超過了西歐,儘管質量仍然有差距。但是,蘇聯的問題在於計劃經濟無可救藥的低效率,指令不會回應需求,卻會造成巨量的浪費。而封閉的政治體制強化了路徑依賴,讓蘇聯失去了糾錯能力。到最後,蘇聯出現了嚴重的、無法更改的資源錯配,只能嚴重依靠石油經濟,用石油賺取的外匯進口農產品。最終,當蘇聯試圖改變這一局面時,帝國轟然倒塌。


而中國則非常有趣。新中國1949年實現了土地革命的最終勝利,隨後一段時間內也沿用了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但之後中蘇論戰卻開始了中國尋求自我發展道路的重新思考和探索,這導致了很多嚴重的歷史錯誤,卻讓中國避免了80年代與蘇聯一同垮塌的命運。而1978年十一屆四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成爲了中國再度擁抱市場化的起點,美國的市場模式讓中國的思維發生了改變,中國也從市場化的過程中獲益匪淺。但是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中國並沒有以失去國家能力的代價來實現,相反,國家始終都在控制着市場化進程,這影響了市場運轉的效率,但也避免了市場化背後幾乎難以克服的非正式帝國全球剝削。

所以,中國現在的模式其實既有美國的因素,也有蘇聯的因素,兩者在中國的經驗基礎上被整合在一起,通過精英化、有嚴密組織紀律的、通過本土革命起家的世俗執政黨來維持着平衡,反而既有美國模式的優點,又有蘇聯模式的能力,呈現出巨大的優勢。這一優勢背後有歷史的機緣巧合,但也讓現在的中國獲益甚多。


可以說,中國是發展中世界的異數。因爲擁抱蘇聯模式的國家往往死於難以克服的低效率,而擁抱美國模式的國家卻往往流於國家能力的困頓難以避免被全球帝國隱蔽地榨乾用盡。印度、巴西等國其實有着不錯的發展歷史,如果不考慮中國的話表現其實尚可,但印度無法克服國家能力的欠缺,至今雖然指標好看但內裏仍然難以成熟。巴西則出現了巨大的貧富差距現象,左搖右擺其實也反映出本國政治精英沒有足夠嚴密的組織紀律的嚴峻後果。


當然,中國的模式還不成熟,嚴格地說我們仍然談不上是完全意義上的現代國家。但中國的經驗和持續發展的現狀令人難以不產生信心和希望。中國仍然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爲題目嘗試進行理論化。如果中國真的完成了實現現代國家的跨越,成爲真正意義上全方位佔據世界一流水平的強國,那麼中國就可以說是二戰後第一個突破非正式帝國隱蔽剝削、實現整體性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國家。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中國的經驗及其伴生的理論很可能可以爲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指明方向,讓他們看到發展的可行性併爲之努力。事實上近年來這一趨勢也有所增加,比如盧旺達這類非洲國家就開始嘗試部分中國的經驗,並也取得了不小成績。而中國如果能夠完全成功,則也可以吸引更多第三世界國家,爲他們的現代化開啓一種可能性,並很可能產生中國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絕對不是富裕太久的歐美可以提供的。因此,這恐怕是真正意義上中國手中最有力的武器,可以指引第三世界發展路徑的中國模式。而且中國比其他國家都更願意輸出產能,不會如同歐美那樣高舉人權卻什麼都不幹,這點對於希望實現紮實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個利好。


中國模式在嘗試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這當然很難,但中國模式的核心始終是中國人,中國人也別無他選,勝了我得,敗了我失,現在已有不錯的基礎更不能丟,只有迎難而上才能延續乃至創造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