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夏朝存在着夏國和不同諸侯國的不同的國人的名稱,但凡與夏王能的人們具有共同民族特點的諸侯國的人,都會接受夏族這一族稱,都會把自己視爲夏族的一部分。從此也清楚地表明,漢族這個族稱雖然是由於漢朝的存在而產生的,但這個民族共同體卻不是從漢朝纔出現或形成的,而在此以前很久就存在了,只是名稱不同,而稱之爲夏族、華族或華夏族。

大傢伙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夏這個政權。夏這個族稱是由於夏國或夏朝的建立而出現的。夏國或夏朝的名稱,上面已經談到,是由禹初國於夏或爲“夏伯”而來的。夏的這種命名,不僅是承繼了“顓頊以來,地爲國號”的習慣,也爲以後歷代王朝所沿用。如商朝以商王最初“封商”而得名,周朝以周王最初“封周”而得名,秦朝以秦王最初封秦而得名,漢朝以劉邦初封漢王而得名……等等。
夏朝是我國領域內從部落狀態發展出來的第一個國家形態,是當時最進步的部分,是最強大的部分。在當時衆多的國家和部落中,夏是最大的了。至於中國之意,上面也曾提到,任何民族甚至國家,在他們的初期發展階段,由於受天文和地理知識的限制,往往把自己的居地視爲天下之中。我國“五帝”和夏時,當然也存在着這種觀念。在“五帝”時,雖然也可能產生了“中原”地區的範圍,但由於在這個範圍內衆部落的政治中心經常轉移,還不可能是固定的。當夏國建立之後,當夏王成爲“天下共主”又經歷了數百年之後,這個“中國”的概念,就比較穩定地形成了。在夏朝,“中國”就是指夏朝的王能,指夏王國。
最有力的證明,是“五嶽”的分佈和稱謂。五嶽爲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這五嶽,雖然北嶽和南嶽具體所指還難最後確定,可能有一個由近及遠的過程,但中嶽、東嶽、西嶽所指的山,則從來沒有不同意見。把嵩山命爲中嶽,視爲“中土”之山,在“五帝”與“三王”時期,只能產生於夏朝。因爲“五帝”時期的政治中心,還不太固定,經常轉移。
商朝中心地區則在河南東北部與山東、河北交界的地方。即便商朝的王能也屬“中原”地區,它也在中原的東北部。周最初居於陝西岐山一帶,文、武所居的豐鎬也在西安地區,這不僅在中嶽嵩山之西,也在西嶽華山之西。所以說,以嵩山爲中嶽的觀念,只能產生於夏朝。夏,根據所能看到的記載,從禹父崇伯鯀時起,一直到禹和以後的整個夏代,其中心居住區或“王能”,就在以嵩山爲中心的地區。
夏族之稱是自稱,還是他稱,現在就很難確定了。但從“天下之中”這個觀念的最初產生看來,應是自稱,從“大國”這個觀念看來,也應是自稱。至於華夏的“華”字,在夏朝有沒有出現,就更難說了。若據《尚書》注“冕服採章曰華”,華是由於夏族的服飾和文化特徵而得名,後便演變爲華與夏爲同義語,或合而爲一稱之爲“華夏”了。
夏族這個族稱隨着夏朝的建立而正式產生之後,便隨着夏朝勢力的發展和影響的擴大,而發展壯大起來。經過夏朝存在着夏國和不同諸侯國的不同的國人的名稱,但凡與夏王能的人們具有共同民族特點的諸侯國的人,都會接受夏族這一族稱,都會把自己視爲夏族的一部分。這正如以後的商、周、秦各代,雖然它們也同稱商人、周人、秦人,但同時都接受和繼承了夏族這個統一的族稱。也正如周時,雖然存在着因王畿和諸侯國而命名的周人、秦人、晉人、齊人、魯人、衛人、宋人、杞人、蔡人、邢人、鄭人、陳人等等,但同時又都認爲自己是夏族或華夏族的一部分,所以稱之爲“諸夏”。以後的發展同樣也存在着這種情況。當漢族這個族稱,隨着漢朝的建立而產生和固定下來之後,後繼的漢族建立的各個朝代,雖然也自稱魏人、蜀人、吳人、晉人、隋人、唐人、宋人等。
但又都接受和繼承了漢族這個統一的族稱。同時,由於漢族與夏族、華族或華夏族的發展演變關係,後來這些朝代的漢族仍然把自己也稱爲夏人、華人或華夏。直到現在,夏人和漢人這一族體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人們的觀念裏,仍然把漢人、華人、夏人或華夏人視爲同一民族的不同名稱。從此也清楚地表明,漢族這個族稱雖然是由於漢朝的存在而產生的,但這個民族共同體卻不是從漢朝纔出現或形成的,而在此以前很久就存在了,只是名稱不同,而稱之爲夏族、華族或華夏族。當然,也應該承認,夏族之稱發展爲漢族之稱,雖然在民族共同體的特徵上沒有發生本質的或根本的變化,但在民族發展的程度上卻有量的發展,使民族的特徵和民族的意識更爲明顯和增強了。400多年的統治,夏族這個名稱也就比較牢固地定下來了。在夏時,雖然存在着夏王直接統治的“王能”和與夏朝關係不同的諸侯國。
以上,就是小編知道的全部夏朝政權,可以看出來,我們的先民非常有智慧,能夠在一個勞動條件還不是非常好的原始社會,漸漸發明出了這一套行之有效的國家體系,直到後來的的大秦王朝,才總結了這種制度。一共延續千年,足見其合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