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前不久創作了一件名爲《使命》的雕塑,爲疫情中擔當“使命”的90後抗疫者塑像。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他所帶來的一份提案,正與以藝抗疫相關,指出“應在疫後注重通過藝術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抗疫故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藝術工作者們爲創作注入更多人性的感懷、深刻的內涵。而這份藝術的力量還將怎樣鼓舞人心、增進理解、激盪迴響,不約而同被多位美術界全國政協委員帶到了今年的全國兩會會場。

吳爲山雕塑《使命》

藝術述說抗疫故事,需要從現實到精神的表達

“疫情是一種磨礪,促使藝術工作者們帶着某種生命的自覺去感受疫情之變化、醫護之大愛,給創作帶來了深厚的滋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告訴記者。就在全國兩會臨行前幾天,他所策劃的“衆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在杭州開幕。展出的數百件以藝抗疫師生作品中,就包括他在居家其間,用40天畫就的《碧血丹青·衆志成城》,以向陽生長的羣葵爲聽從召喚、不畏艱難的抗疫“逆行者”們留下頗具象徵意味的圖像。

在抗疫戰鬥中上好人生的大課、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同樣也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向美院師生髮出的號召。“設計要服務社會民生,不止要以藝術與美爲社會錦上添花,更要以有溫度、有力量的作品在關鍵時刻鼓舞鬥志、共克時艱,踐行‘爲人民而設計’的宗旨。”疫情期間,他以形象明瞭的視覺語言創作出《生命重於泰山》《信心》等多幅宣傳畫和中國畫作品,爲抗疫鼓勁,也將一份《關於加強防疫產品設計的提案》帶到今年的全國兩會。

在吳爲山看來,用藝術向世界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就要用最鮮活、最真實的語言進行表達。至於怎麼表達,他認爲可以進行多元的探索。聚焦抗疫現實,塑造出鮮明的“在場感”和“當下感”,僅是思路之一。此外,也不妨展現抗疫過程中中華兒女團結一心的凝聚力、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或是從人性、人情、人本的角度歌頌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創作者要有自覺的超越意識。在發現與思考中建構人文精神,引發全人類的思想共鳴,構成中國抗疫故事從現實到精神的表達,讓世界更加清晰、真實地瞭解中國。”吳爲山強調。

新近開幕的“衆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展覽現場

用偉大的藝術創作來激勵人民,感動全世界

藝術是一種無聲的力量。吳爲山坦言,這兩天許多委員見到自己時都講起,疫情發生以來的近四個月時間裏,他們看了中國美術館策劃的線上展覽“醫者仁心——中國美術館館藏醫護題材作品展”“大美勞動者——中國美術館藏勞動者形象展”等,讓人頗爲感慨。

在美術界人士看來,藝術經典的力量尤其應當得到重視。傳播這樣的經典,就是傳播一個國家的精、氣、神和靈魂。“美術館是國家的文化寶庫,就像銀行存款要產生利息,我們的藝術作品要更好地梳理和展覽,走進人民心中,讓偉大的藝術創作來教育、鼓舞、激勵人民,這就是巨大的‘利息’。”吳爲山指出。而以抗疫藝術作品而言,他認爲尤其需要傳播的,是那些敏銳性和鮮明性、現實性和精神性結合,充滿藝術感染力、充分體現新時代最特殊“抗疫精神”的作品。“經典的抗疫藝術作品,展現出深藏在每一箇中國人內心深處強大的精神力量,彰顯偉大的黨、偉大的民族精神、偉大的實踐中形成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以及這種制度引領下的全民族的人文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能讓全世界感動,拉近人類共命運的真情實感。”

許江此次則用一份提案來呼籲藝術力量的播撒和社會美育的推動。他發現,疫情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最大的挑戰或許不是疫情本身,而是疫情帶來的心理震盪與混亂,而社會美育恰爲一劑撫慰人心的良藥。“社會美育將以動手美心這麼一種特殊的心手專注的方式來平穩人心,平靜輿情,平安家庭。”許江告訴記者,疫情期間,世界各地藝術家及專業院校面向社會開放藝術專業通識課程,開展網上展演活動,得到廣泛響應,可以說已經讓人們充分感受到藝術教育和社會美育的重要意義。“每一個人既是美育最直接的受益者,也可以成爲美育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從而在踐行社會美育的過程中,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引領整個社會向上向善向美的風尚。”

作者:範昕

編輯:郭超豪

責任編輯:黃啓哲 李婷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