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发生于1944年的苏军斯大林十次打击,彻底从战略形势上扭转了战场局面,打破了德军想固守既有占领阵地的企图,把战线延伸到了苏联境外。那么,这一让德军措手不及的重大转变,苏军是如何做到的,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围绕苏军的大纵深理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说是苏军的图哈切夫斯基创建了这一理论,有的说是苏军总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在1926年主持总参谋部工作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但无论谁提出来的都不会空穴来风,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一理论在1944年苏军展开大反攻以前,基本都没得到实质性的运用。
但是,我们从苏德战争的战斗过程可以看出,苏军的所谓大纵深理论在德军闪击战术面前,似乎并没有得到检验,原因就是这一理论有其局限性。
首先,苏军的大纵深理论是进攻性质的。这一点从苏军在战争打响前在边境的兵力部署略见一斑。1941年上半年,苏军为了防御德军可能的进攻,在苏联西部边境的5个军区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和敖德萨军区(战争打响后随即改编为北方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西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部署了170个师的部队。但按照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记载,苏联实际的边境线从巴伦支海到黑海有4500公里,而苏军实际部署的兵力却只控制着3375公里,这里面有些是由海军和海岸部队负责,有的干脆就没有部署部队,如塔林到列宁格勒的芬兰湾。也就是说,大纵深理论并不适合于防御作战。
其次,苏军的大纵深理论是以苏联的地理环境而定。我们从零星介绍的大纵深理论文献中分析,图哈切夫斯基的作战思想,也主要是用苏联的宽泛平原和远大纵深作背景,而且他的战术思想也是依靠强大的航空兵和炮兵作为基础,在这里,步兵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运用。正因为这个理念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装甲快速打击的运用,致使苏军在闪击战面前无所适从。
再次,连续进攻理论是对大纵深理论的拓展。苏军的连续进攻理论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得到拓展和发扬光大的。由于从1941到1943年这三年间,苏德两军一直围绕抢夺战场主动权在作拉锯式战斗,双方均以消耗对手有生力量为出发点,这一时期苏军没有时机也没有兵力用于实施连续进攻。直到库尔斯克战役以后,战场形势完全有利于苏军一方,连续进攻理念才正式提到苏军的指挥层面,这也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这个层面讲,大纵深理论是宏观上的,而连续进攻理论却是实实在在的。1944年苏军发动的斯大林十次打击,正是对连续进攻理论的发挥,它的作用由此体现。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苏军早就有大纵深理论,为什么不在德军闪击苏联时就发挥使用呢?实际上,是德军闪击战没有给它创造条件。
一方面,连续进攻理论需要强大的兵力保障。作为进攻理论,通常必须要有两倍于敌的兵力优势才能展开行动。而在德军发动闪击战后,苏军除了仓促防御,更由于指挥体系的不完善,使三个方面军的部队各自为战,尤其是西方方面军的溃散导致南线连续部出现漏洞,1941年的苏德战场,苏军基本没有可发动进攻的条件。
另一方面,连续进攻理论需要强大的装备保障。无论是大纵深理论还是连续进攻理论,都离不开航空兵和远程打击炮火的支援。它的精髓也在于在敌人身后实施强有力的打击并打开突破口,而在己方使用波次进攻的同时,空中和炮火仍然要实施伴随支援。但是,苏军在前期战斗基本都处于防御状态,1200架作战飞机在战争爆发就损失殆尽,炮兵火力虽然在战斗中缓解了局部战斗危机,但在德军强大的装甲打击面前,苏军占不到一点便宜。在德军闪击苏联后,苏军的装备优势没有体现出来。
还有一方面,连续进攻需要充足的补给和后勤保障。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对于苏军来说都要有充分进行准备和充足的补给。这一点,从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得到印证。为配合这次行动,苏军后勤部门需要给前线输送40万吨弹药、30万吨燃滑油料和50万吨粮秣。还要将5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和波兰1个集团军运输到集结地点,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周几天能完成得了的。
从这个层面讲,苏军从战略防御向连续进攻也是条件成熟才得以展开。一方面,经过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三大战役的较量,苏军极大的消耗了德军的装甲有生力量,使德军到1943年底基本丧失了发动进攻的优势。另一方面,在盟军不断加大的物资援助和苏联不断恢复军工装备生产的基础上,苏联的国防潜力得到极大提高,客观上,使苏军展开连续打击成为可能。
前面我们分析了苏军从战略防御向连续作战过渡的原因,那么,苏军在1944年的十次打击行动中,成功的重要因素又是什么呢?是不是苏军有了足够的兵力和强大的国防潜力就可以打赢这十场战斗呢?当然不能,还需要一些客观因素配合。
第一,斯大林十次打击是内外环境都对苏联有利的情况下发生的。斯大林十次打击中,对德军战斗力影响最大的就是1944年6月份的巴格拉季昴行动,此时,盟军在西线已经登陆诺曼底,德军顾左顾不了右,打掉了中央集团军群,苏军就把战线向西推进了几千公里,外部环境上对苏军有利。而在苏军内部,红军将领们个个能征善战,乌克兰和白俄罗斯7个方面军成为连续进攻的主力,每个方面军都有航空兵、装甲集团军和强大的喀秋莎火箭炮支援,这些都为连续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德军防御能力的每况愈下。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以后,德军在东线的装甲打击力量基本丧失了主动进攻的筹码,加上德军统帅部不断将装甲主力派到西线,使德军依托装甲打击的优势不断受到掣肘,这成为苏军连续进攻的有利条件。
第三,连续进攻,苏军从战役进攻打成战略反攻,德军是从战略防御打成战役防御。1944年的斯大林十次打击,苏军一个比一个打得狠,一个战役比一个战役打得大。原因就是兵力越打越多,装备越打越多,把战役进攻打成了战略反攻;反观德军,完全与苏军相反,不仅兵力捉襟见肘,装甲主力更是青黄不接,一场战略防御打成了战役防御,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
总结:苏军在1944年的斯大林十次打击,是苏军战略大反攻的十场重要战斗,它的产生不仅是苏军在战略进攻理论上的突破,也是苏军对大纵深理论的完善和补充。一方面,苏军将远程打击与坦克独立成军作战相结合,既突出了装甲打击力量的重要作用,却又有别于德军单纯依托坦克发动进攻的局限;另一方面,苏军的连续进攻使德军顾此失彼,这不仅反映了苏德两军国防潜力的差距,也反映了闪击战和大纵深理论在战场上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必须与战场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朱可夫:回忆与思考》
精彩推荐:二战基辅战役,苏军牵制大量兵力,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防御时间
二战杜布诺反击战,苏德战场第1次坦克交锋,苏军不敌对手
二战胡贝口袋战,苏军数倍于德军,朱可夫与曼施坦因的斗智斗勇
二战伊久姆突出部争夺战,苏军为何遭受重创?使用预备队不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