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称丘文庄不可及者三: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好学一也;诗文满天下,绝不为中官作,介慎二也;历官四十载,仅得张淮一园,邸第始终不易,廉静三也。”

——《玉堂丛语》(明·焦竑)

丘濬,海南琼山人,明代中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被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明代史家称其为“中兴贤辅,当代通儒”。

丘濬早年丧父,由祖父和母亲抚养长大,“尔立门户,拓吾祖业,达而为良相,以济天下”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丘濬发奋读书、手不释卷,三教百家之言,无不涉猎。由于家境清贫,他“闻有多藏之家,必豫以计纳交之,卑辞下气,惟恐不当其意。有远涉至数百里,转浼至十数人,积久至三五年而后得者。甚至为人所厌薄,厉声色以相拒绝,亦甘受之,不敢怨怼,期于必得而后矣”。即便在晚年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也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丘濬仍然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博闻强记的丘濬,少年时便展露出非凡的才华和高远的志向,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建树,其中,尤以诗歌成就较为显著。据其学生蒋冕说,丘濬诗“几于万首”,其“正大光明之蕴,和平易正之心,开济扩充之学”,从《琼台诗文会稿》收录的诗文中便可窥知一二。

“我向潮头三叹息,志欲澄清势不及。愿言上帝檄天昊,一夜黑波变成碧。”这首《浊海歌》为丘濬十岁时所作,字里行间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之心。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丘濬对功名却看得很淡薄,少年时便认为“占魁调鼎皆余事,更有冰霜节操高”。身居高位后,更是写下“功名富贵似危竿,上去时难下更难。到尽头时须把捉,几多人在下头看”的诗句。

位于海口秀英区海秀镇水头村的丘濬墓。《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丘濬历事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掌管着国学诸生的教育、科考等事宜,晚年担任内阁大学士时更可谓手握要权,但他始终坚持正气凛然、廉洁自律。据《明史·丘濬传》记载:“濬廉介,所居邸第极湫隘(即低下狭小),四十年不易。”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济困救贫,所余俸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丁忧归乡后,他竭尽毕生积蓄在家乡建起一座石屋,购买数千卷书置于其中,“俾吾乡后生小子,苟有志于问学者,于此取资焉”,让家乡子弟免遭求学时无书可读之苦。

弘治八年,丘濬逝于任上,终年75岁,被追赠太傅,谥号“文庄”。家人在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皇帝赏赐之外,只余图书万卷。丘公虽逝,但他勤学、刚直、廉洁的高尚品质直到现在仍然值得后人传颂和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