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小孩“雙商出圈”

是天賦異稟還是教育有方

自打新一季韓綜育兒節目《超人回來了》播出後,這個叫

姜好

的小朋友就頻繁登上微博熱搜,甚至一個月還上了三次熱搜,數據說話,這孩子出圈了!

待人親切禮貌,會主動打招呼,一點也不膽怯。雖然才兩歲多,卻已能自如同他人交流,而且詞彙量豐富,常常被人誇“很會說話”。


父子去市場,小好能說出很多果蔬的名字:大蒜、茄子、甜椒、蘑菇、黃瓜。

像“導演”“編劇”“三腳架”這種專業名詞,或者運動品牌,小好也能脫口而出。並且能精準地形容事物。

另外,小好的記憶力也很驚人。

爸爸姜Gary在一次與小好做遊戲中,意外地發現了小好的“超能力”。

爸爸讓小好5分鐘記憶16張卡片,結果小好全都記住了。現場的導演竊竊私語:“這個播出去應該沒人會相信吧”,連爸爸也難以置信地感嘆:“我是生了個天才嗎?”

過了三週後,爸爸又給小好升級了記憶遊戲的難度。16張圖增長到25張。結果小好又輕鬆闖關成功,而且連上次測試裏搬家車的位置在哪,還記得清清楚楚。


聰明,性格又好。網友們很是羨慕姜Gary能有這麼好的孩子。更有人調侃這是現實版無能老爸和天才兒子的故事。

2

老父親雖憨

但一樣能教育出未來可期的孩子

小好的出衆,爸爸本人也很驚訝。他說,自己沒有用特別的方法教他。其實,正是因爲爸爸

沒有目的性的教育,小孩才比同齡人更茁壯成長

小好懂得多,不是因爲父親特意去教給他什麼,而是

孩子本身有興趣去學習

。父母給了孩子一個愛與自由的環境,其他的最多是引導,不去幹涉孩子的邊界。

對爸爸而言,在時間的分配上,陪伴孩子是首位。姜Gary是一個說唱歌手,做了熱綜《Running Man》(韓版《奔跑吧,兄弟》)的常駐主持人名聲纔起來的,後結婚迴歸家庭,主動從《Running Man》下車。

他說自己

70%的時間都在育兒

。小好,是在爸爸媽媽的愛和陪伴下成長的孩子,內心沒有匱乏,總是充盈幸福。

從節目中,能看到小好和其他小朋友一樣,

好奇心很重

。碰到什麼,都要來句這是什麼。遇到不懂的,就會問句爲什麼。

一般父母在對待孩子的連環提問時,可能會不太耐煩,搪塞或者無視。但小好爸爸沒有,他認真傾聽和回答,每次都很耐心。

和爸爸玩着遊戲時聽到“吱吱”的聲音,小好問這是什麼呀,爸爸說這是攝像機工作的聲音。

“爲什麼路上的車這麼少”

“因爲大家都去工作了。”

和孩子準備去琴行,路上碰到了坐在一旁下棋的老爺爺們。小好來了興趣,拉住爸爸前去看看,爸爸也沒制止他。

“這是什麼。”

“下象棋。”

“下象棋是什麼?”

“是老爺爺在玩的一種遊戲。”

耐心、認真地回答孩子的問題,並用孩子能理解的角度去回答。

爸爸這麼一說,小好很快就領悟到老爺爺在做什麼。

“原來是做遊戲,老爺爺,要贏哦!”

瞭解後的小好,便心滿意足地拉着爸爸走開了。

爸爸也

注重開拓孩子的興趣

,經常帶着孩子四處轉,讓孩子感受生活,不限於紙上的認識。

除了旅行,菜市場、餐館、琴行,家附近的商鋪爸爸也常帶小好去。對於小好來說,溜大街也和遊戲一樣,他充滿興趣,每天都有新知。

而且,爸爸總是

鼓勵孩子,及時給孩子認可

。所以孩子總是充滿自信,和別人溝通時也坦然自若。有勇氣和底氣去做喜歡做的事情,當他完成一件事會特別有成就感,也會自我稱讚。

3

興趣夭折在半路上,

孩子怎麼能做自己?

之前看到一個微博,原微博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記筆記,而老師卻認爲她不認真,是在上課畫畫,所以懲罰了她。

老師只認準一種固化的學習方式,不理解和認可孩子,澆滅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從長遠利益來看,更可怕的是中斷了孩子可貴的創造力。


一些老一輩父母更是思想固化,認準孩子的光明之路只有一條。

他們認爲死讀、讀破了書,離成材就不遠了。至於孩子的興趣愛好,只要不跟學業直接相關的,全是影響學習的,都應制止。

我讀小學時,對畫畫很感興趣。拿着畫筆可以專注地畫一下午,每次都拿着“大作”給家人看,一臉自豪又期待地等着評價。

我想學畫畫,父母是知道的。但他們不會給我報畫畫班,他們只會給我報劍橋英語班和我不喜歡的奧數班。因爲他們覺得這個更有用。

當時,我對英語還有點興趣,所以學的還好,也從學習中獲得過快樂。但奧數就不一樣了,同樣的題,看着別的小朋友頭腦風暴,津津有味解題,而我只能爲自己不會生悶氣。

心裏埋怨父母爲什麼非要我學不感興趣的東西,讓我承受這種痛苦。這就直接導致我對數學產生了反感,成績也別提,自然也下降了。

孩子天生充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俗話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但由於父母很多時候沒能引起重視,就會無意中讓孩子錯失了寶貴的成長機會。

4

好奇心

是孩子瞭解世界的眼睛

有了興趣,孩子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當一個人有了好奇心,世界都爲他敞開。那麼我們如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呢?

1、不做“消防隊長”,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

孩子幼兒時,會有個“十萬個爲什麼”的階段。

“爲什麼葉子會從樹上飄落到地?”

“爲什麼雪是白色的,是冷的?”

……

這些數不清的問題有時無厘頭,有時很高深,總是讓父母招架不住。問題一多,父母就沒了耐性,時而無視,或是隨意搪塞。

“你煩不煩啊,別問了。”

“我怎麼知道。”

“爸爸忙着呢,自己玩去吧。”

殊不知,孩子的好奇心就被父母無意的舉動扼殺了。

孩子喜歡問爲什麼,證明他的好奇心強,這是好事。

高曉松兄妹的母親張克羣就很注重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女兒小時候,有一天晚上他們一起散步,女兒問道:“爲什麼我們走路的時候,月亮也在走路?”

張克羣一時回答不上來,就把孩子帶回家找來親屬幫忙解答。

“全家一個學物理的博士,一個大教授,還有一個本科生圍着孩子解答這個問題,孩子會覺得他們的問題受到了重視,就會保持求知慾。”

面對孩子的提問,無論父母知道與否,都請儘量

坦誠如實地回答

,不知道也不是丟臉的事情,和孩子一起探索,去尋找答案。

2、鼓勵孩子多去嘗試

泰國有個叫《豆芽》的公益短片。小女孩發現市場裏賣豆芽的店鋪賣得最好,便向媽媽提議種豆芽。

媽媽沒有拒絕女兒,沒覺得她在胡鬧,而是回答她:

“我們試試。”

毫無經驗的母女,第一次嘗試失敗了,看着在陽光下枯死的豆芽,媽媽笑着對女兒說:

“沒關係,我們再試。”


第二次,他們找來書看。母親文化水平不高,字認不全,還堅持和孩子一起研究。他們改進方法,卻仍然失敗。但母親仍然信心滿滿:

“我們試試!”


直到三次嘗試後,他們發現豆芽枯死的原因是沒有按時澆水。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豆芽終於發芽了。

母親問:“我們要不要再試試種種別的?”女兒笑着回答:“我們試試!”

短片中的女兒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長大後的她拿到獎學金,在瑞典從事科研工作。

她說道:“媽媽說的‘我們試試’,就像

神奇的肥料,養育着我的好奇心,澆灌我的知識之樹枝繁葉茂。

每一次鼓勵孩子勇於嘗試,就是在爲孩子

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

。善於思考的人,總能獲得更多、更深的認識。

3、給孩子搞破壞的機會

沒有人天生就是“萬事通”,成長就免不了磕磕碰碰,經驗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累積的。

我們大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何況是小孩呢?尤其是低幼兒,他對世界的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在瞭解的過程中搞點破壞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有一個女兒在兩歲多時,把媽媽的面霜抹得哪都是,嘴裏也有。媽媽也沒有發脾氣,而是給圓圓拍了張照片,問她是不是聞着香,以爲好喫,忍不住嚐了一口。圓圓點頭。

通過溫柔和耐心的引導,圓圓知道了這不是食物不能喫,是搽臉的,只抹一點就好。從此再也沒有破壞媽媽任何面霜。

這位媽媽的鄰居知情後,佩服她脾氣好,要是自己,就得開罵了。

其實

這無關脾氣,而是與對事情的認識有關。

一瓶面霜被毀了,損失了金錢,但孩子卻從探索的過程中瞭解到了常識,感受了樂趣。相比之下,哪個更有價值一目瞭然。

愛好就是天才。可以說,一個人對某件事癡迷有多深,天才就有多高。

天才不容易出現,不是天才太少,是因爲天才太容易被扼殺。

每個人都是帶着一些自然給予的特殊密碼出生的,自然給你一條鮮活的生命,一定會同時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種天賦。

這種“上帝的恩賜”猶如種子,蘊藏着表達潛能,能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還要看外部是否提供了適宜的條件。美好的家庭教育,給這顆種子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


孩子自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做父母的,無需拔苗助長。父母只需爲孩子提供適宜生長的環境,用愛和陪伴滋養其成長,其他的,靜候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