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是一個歷史上非常紛爭的年代,那個時候的中華大地被分爲各個諸侯國,組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各諸侯國中最強的有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史稱戰國七雄。

自秦惠文王時期開始,戰國諸侯中流行兩種策略,一個是張儀提出的連橫策略,目的小國依附秦國,恃強攻弱。另一個是蘇秦提出的合縱策略,目的是合弱而攻強。

縱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衆弱也。


兩種策略其實各有優勢和劣勢,而且不能一概而論。那麼如果以現代人思維和分析,戰國七雄的君主如果選擇一個最優方案,可能歷史就會有不一樣的發展了。

韓國

韓國地處衆諸侯國中央,四周被趙、秦、魏、楚包圍,甚至齊國、燕國離着也不遠。自諸侯紛爭開始,韓國就是一直被欺負的地位,每次戰爭都是輸多贏少。除了地理位置,韓國人口和土地面積爲七國最小,雖然韓國兵器號稱天下第一,但是這改變不了他尷尬的地緣形勢,屬於最弱的一個。

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不論韓國選擇依附秦國還是聯合其他諸侯國,結果都會處在前線位置。這樣的戰略地位其實真不如整體歸降秦國後,將土地、城池交給秦國打理,自己舉國搬遷到西部去,來一個西部大開發。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安安靜靜的帶着國民發展,遠離戰爭前線。所以,韓國應該加入連橫後迅速搬遷走。

魏國、趙國

魏國也處在各國包圍之中,但是魏國國力不錯,土地大、士兵多,國力比較昌盛。而且魏國是很早開始實行變法改革的國家之一,君主智商還算在線,歷史上多次攻伐其他國家,還乘機吞併了中山國,實力大增。

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


趙國從趙武靈王開始就推行胡服騎射,軍事強大而治國有方,地理上他靠近北方邊境。歷史上李牧將軍大破匈奴,又築造有堅固的長城,避免了北方的襲擾,所以可以一心對付秦國。

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作爲大國,魏國可以加入趙國的聯盟,進行合縱,抵抗秦國的進攻。趙魏兩國有很長的邊境線與秦國接壤,他們進可攻退可守,完全不用懼怕秦國的報復和進攻,合縱自保可謂是最好的策略。

燕、齊

燕國、齊國身居邊緣,都是靠海的諸侯國。如果秦國要攻打他們,必須進行長途跋涉,還要繞路,甚至要經過其他國家的領地。


這樣的地理位置其實完全可以不用擔心秦國的進攻,也就是蘇秦能忽悠,否則燕國完全可以不加入任何一方,你們大國說什麼我就答應什麼,出兵攻秦?完全可以做做樣子就夠了。齊國也是同樣的道理,他身處海濱,利用賢明的惠民政策和海鹽出產,富賈一方。中原的戰事齊國自然可以獨善其身。

燕國和齊國可以組成一個自保聯盟,在中原混戰的時候大喊:我們中立!誰打我,我們倆打誰。這就可以相當於二戰後宣佈完全獨立的瑞士,你們其他諸侯國先打,最後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下去,兩個國家自然可以得到長足的發展。

歷史上的齊國、燕國也確實有過這樣一段和平的時間。但是荊軻刺秦王惹怒了秦始皇,這一刺直接導致秦國大軍壓境,燕國灰飛煙滅。齊國則明哲保身一直到王翦的大軍來到齊國邊境,齊王聰明的舉國投降,自保做到了最後一刻。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

楚國

楚國情況很特殊,他佔領了大面積的土地,地處現在的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歷史上楚國既加入過合縱又進行過連橫,但都以失敗告終。


秦國的目的一直都是先打韓、魏、趙,其實不太關注燕、齊、楚。燕國、齊國離得太遠不說,楚國其實非常難纏,打楚國要來到南方沼澤,陝西土生土長的北方漢子很不適應南方的氣候,雖然楚國地大,但是開發確不多。所以楚國完全可以合縱於魏、趙,一起攻打秦國,也可以向齊國靠攏,不摻和中原的爭鬥,自己儘快和平發展。

但是給了再好的裝備和前途,沒有一個好君主都是白費。楚王是出名的好美色,又昏庸無能,坐擁幾千裏的土地,數百萬的子民,卻一直都發展不起來。楚王整天沉迷女色,輕信讒言,流放賢臣屈原,後來國破,氣的屈原跳江而死。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


張儀曾到楚國遊說,輕而易舉騙得楚國六百里土地。楚王氣急而攻秦,竟然大敗,又丟了幾百裏土地。後來抓住張儀,楚懷王被自己的寵妾勸說,反而不敢殺張儀。由此看出,這完全是一手好牌,被楚懷王打的稀爛。

世事無常,不管戰國七雄如何發展,最後終歸於秦國。但是如果各國一直遵循適合的發展道路,也許歷史朝代會直接越過西漢、東漢來到三國爭霸時期,肯定沒有劉邦項羽什麼事了。

如果你是楚國君王,你會如何選呢?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