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一个历史上非常纷争的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华大地被分为各个诸侯国,组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各诸侯国中最强的有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史称战国七雄。

自秦惠文王时期开始,战国诸侯中流行两种策略,一个是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目的小国依附秦国,恃强攻弱。另一个是苏秦提出的合纵策略,目的是合弱而攻强。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两种策略其实各有优势和劣势,而且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如果以现代人思维和分析,战国七雄的君主如果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可能历史就会有不一样的发展了。

韩国

韩国地处众诸侯国中央,四周被赵、秦、魏、楚包围,甚至齐国、燕国离着也不远。自诸侯纷争开始,韩国就是一直被欺负的地位,每次战争都是输多赢少。除了地理位置,韩国人口和土地面积为七国最小,虽然韩国兵器号称天下第一,但是这改变不了他尴尬的地缘形势,属于最弱的一个。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不论韩国选择依附秦国还是联合其他诸侯国,结果都会处在前线位置。这样的战略地位其实真不如整体归降秦国后,将土地、城池交给秦国打理,自己举国搬迁到西部去,来一个西部大开发。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安安静静的带着国民发展,远离战争前线。所以,韩国应该加入连横后迅速搬迁走。

魏国、赵国

魏国也处在各国包围之中,但是魏国国力不错,土地大、士兵多,国力比较昌盛。而且魏国是很早开始实行变法改革的国家之一,君主智商还算在线,历史上多次攻伐其他国家,还乘机吞并了中山国,实力大增。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


赵国从赵武灵王开始就推行胡服骑射,军事强大而治国有方,地理上他靠近北方边境。历史上李牧将军大破匈奴,又筑造有坚固的长城,避免了北方的袭扰,所以可以一心对付秦国。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作为大国,魏国可以加入赵国的联盟,进行合纵,抵抗秦国的进攻。赵魏两国有很长的边境线与秦国接壤,他们进可攻退可守,完全不用惧怕秦国的报复和进攻,合纵自保可谓是最好的策略。

燕、齐

燕国、齐国身居边缘,都是靠海的诸侯国。如果秦国要攻打他们,必须进行长途跋涉,还要绕路,甚至要经过其他国家的领地。


这样的地理位置其实完全可以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也就是苏秦能忽悠,否则燕国完全可以不加入任何一方,你们大国说什么我就答应什么,出兵攻秦?完全可以做做样子就够了。齐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他身处海滨,利用贤明的惠民政策和海盐出产,富贾一方。中原的战事齐国自然可以独善其身。

燕国和齐国可以组成一个自保联盟,在中原混战的时候大喊:我们中立!谁打我,我们俩打谁。这就可以相当于二战后宣布完全独立的瑞士,你们其他诸侯国先打,最后谁赢了我听谁的。这样下去,两个国家自然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历史上的齐国、燕国也确实有过这样一段和平的时间。但是荆轲刺秦王惹怒了秦始皇,这一刺直接导致秦国大军压境,燕国灰飞烟灭。齐国则明哲保身一直到王翦的大军来到齐国边境,齐王聪明的举国投降,自保做到了最后一刻。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

楚国

楚国情况很特殊,他占领了大面积的土地,地处现在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楚国既加入过合纵又进行过连横,但都以失败告终。


秦国的目的一直都是先打韩、魏、赵,其实不太关注燕、齐、楚。燕国、齐国离得太远不说,楚国其实非常难缠,打楚国要来到南方沼泽,陕西土生土长的北方汉子很不适应南方的气候,虽然楚国地大,但是开发确不多。所以楚国完全可以合纵于魏、赵,一起攻打秦国,也可以向齐国靠拢,不掺和中原的争斗,自己尽快和平发展。

但是给了再好的装备和前途,没有一个好君主都是白费。楚王是出名的好美色,又昏庸无能,坐拥几千里的土地,数百万的子民,却一直都发展不起来。楚王整天沉迷女色,轻信谗言,流放贤臣屈原,后来国破,气的屈原跳江而死。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张仪曾到楚国游说,轻而易举骗得楚国六百里土地。楚王气急而攻秦,竟然大败,又丢了几百里土地。后来抓住张仪,楚怀王被自己的宠妾劝说,反而不敢杀张仪。由此看出,这完全是一手好牌,被楚怀王打的稀烂。

世事无常,不管战国七雄如何发展,最后终归于秦国。但是如果各国一直遵循适合的发展道路,也许历史朝代会直接越过西汉、东汉来到三国争霸时期,肯定没有刘邦项羽什么事了。

如果你是楚国君王,你会如何选呢?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