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中的兵器當然不僅僅有這些,這所謂的“五兵”往往指的是普遍用於軍隊的武器。張飛長坂坡迎戰曹軍拿的武器便是矛,《三國志》記載: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古代打仗,就需要武器。可以說武器是爲了適應戰場形勢而逐步發展的。
關於戰場的兵器,大多以“五兵”代指。五並不是具體的數字,也是一種泛指。五兵在不同的時期,指不同的武器。
《周禮·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鄭玄注引鄭司農雲:“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這裏指的是車戰的“五兵”。因爲周、春秋時期諸侯間都以車戰爲主,兵器自然也是爲車戰服務了。
因此鄭玄接着註解到:“車之五兵鄭司農所云者是也,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
但到了《荀子·儒效》中五兵又變了:“反而定三革,偃五兵。”
楊倞注引範寧雲:“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楯可以簡單理解爲盾牌)
這是因爲春秋時期的戰車,逐漸被步兵所取代,那麼戰車常用的“戈”便逐漸消失,有利於步兵作戰的楯與弓箭便逐漸興盛起來。
而到了秦漢時期,騎兵也逐步強盛,那麼有利於騎兵作戰的戟也就普遍存在於軍中。
荀子中的五兵同時也是三國魏晉時期,軍隊的主要武器。
戟是一種戈矛混合一體的長柄武器。它前頭爲直刃,側棱處有一橫枝。著名的呂布轅門射戟,射中的便是戟的橫枝。
戟可鉤、啄、刺、割,可以說一種兵器四種用法,這也是戟被用於軍隊的主要原因。畢竟戰場形勢萬變,功能越權的兵器越能適應。
但同樣的缺點也明顯:功能多了,那麼專一性就不強。戟的刺不如矛(以及後期的槊),割不如刀劍。
三國中袁紹的大戟士,擊敗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三國志》中張遼也是用戟:“遼被甲持戟”。
史書中倒是沒有記載呂布使用方天畫戟,而是有他用矛的記載。
《三國志·呂布傳》裴注: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
《後漢書·董卓傳》中李肅“以戟刺之(董卓)”,沒有殺死董卓,呂布“應聲持矛刺卓”。
關羽更不可能用所謂的青龍偃月刀了,《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
你告訴我刀,如何刺?可見關羽不是用戟就是用矛。
矛早在原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可以說石矛的出現爲原始人類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環境。
漢以前,軍隊中多以銅矛爲主。銅矛不夠銳利,只能靠“重力”來刺穿敵人的甲盾,因此銅矛的的矛頭又長又重。
但隨着鐵器的發展,銅矛被鐵矛代替。鐵矛堅固銳利,因此僅僅依靠矛峯就能刺破敵人的防護。於是矛頭的長度重力便逐步減少,戰鬥起來變得更加靈活。
張飛長坂坡迎戰曹軍拿的武器便是矛,《三國志》記載: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至於張飛的丈八蛇矛,沒有提過。不過十六國的陳安倒是有丈八蛇矛的記載。
陳安:“左手奮七尺大刀, 右手執丈八蛇矛“。
公孫瓚的與鮮卑的第一場生死戰,他的武器同樣也是矛。《三國志》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
可見三國中用矛的武將不少。
弓矢
若說矛使得原始人的存活率加大,那麼弓矢的出現使得原始人向“人類”進化。
春秋戰國時期,射是貴族子弟必學的六藝之一。因爲當時生產力的原因,軍隊中不可能存在過多的弓手。因此弓手都由“勇士”來擔任。
因爲弓箭由人來射,力量、準確度都沒有保證,不能用來攻堅與攻城。這也使得弓箭的同類弩誕生了。
弩誕生的極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用於戰爭了。
弩不依靠人的臂力,甚至可以用絞車來裝置弩,這就使得弩的殺傷力遠遠強於弓箭。
弩手在軍隊的作用便是彌補弓矢不足
三國魏晉時期,往往將弩手單獨編隊。攻堅的時候,便將弩手調上去,可以說弩手便是古代的“特種兵”的一種。
至於弩,估計最有名的便是諸葛武侯弩了吧。
三國時期,善射的武將很多。因爲當時騎兵正在走向主力作戰兵種,而當時的騎兵主要作戰方式便是騎射(騎兵衝鋒的發展是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就好比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他的入選標準便是“善射”。因此,騎兵的首領若射箭不好的話,是沒法服衆的。
(《三國志》中關於射箭的記載很少,騎兵善射卻是有史料根據的。比如十六國時期的五胡騎兵,都是以射箭爲主要殺敵方式)
鉞的使用也很早,但退出戰爭的時間也早。在三國時期,鉞往往代表着權力。比如諸葛亮的假節鉞,司馬懿的假節鉞等等。
軍中的兵器當然不僅僅有這些,這所謂的“五兵”往往指的是普遍用於軍隊的武器。其他的還有很多,比如更爲常見的刀與劍。
刀劍因爲是短武器,一般用於近身搏戰。像三國演義中,拿着劍與人馬戰那是不可能的。
在軍中刀劍兵常與盾一同使用。盾來防護,刀劍來傷人。也就是我們遊戲中熟悉的刀盾兵、劍盾兵等等。
這一類兵往往都位於軍隊的前部,保護部隊前進。一旦衝入敵陣後,往往會將手裏的盾扔掉,以增加自己的靈活性。至於盾,當然是勝利後打掃戰場重新找回啊。
戰爭中,沒有任何一個武器可以適應所有的戰場。
因此軍隊中往往是各個兵種間的配合,兵種間的配合首先考慮的便是“兵器”間的配合。所以兵器對軍隊的配合也有着超乎想象的重要。
三國的武將自然也不會例外,武器除了自己順手外,殺敵纔是第一目的。呂布用戟,張飛用矛都可以,但關羽用刀就太難了。
刀的作用是劈砍,在地上的作用最大。騎在馬上(三國究竟有沒有馬鐙沒個定論)很難借力,哪怕關羽的刀僅僅幾十斤,你再快能快到哪裏去?
長兵器交戰,距離肯定近不了,人家多少都有反應時間。關羽久經戰陣,這點自然明白。
不知諸位看官怎麼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