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王宁利:建议将致盲性眼病纳入国家慢病筛查与管理 公立医院应回归公益属性。王宁利认为,常态化防控机制的建立,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加强医院传染病的防控,是未来常态化防控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王宁利:建议将致盲性眼病纳入国家慢病筛查与管理 公立医院应回归公益属性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让“传染病防控”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广泛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北京同仁医院原院长王宁利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人口迁移等,传染病将会从非常态走向常态。

在此背景下,要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求,慢病管理非常重要。正值全国两会,王宁利的提案依然心系眼病防治。

“我今年的一个提案,就是建议将致盲性眼病作为慢病纳入到国家慢病的筛查与管理中去。”王宁利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记者了解,致盲性眼病虽然属于慢病管理的范畴,但并未像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一样,纳入到国家慢病的筛查与管理中。

此次疫情对医院运营的冲击也非常大。王宁利认为,常态化防控机制的建立,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加强医院传染病的防控,是未来常态化防控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他还认为,公立医院应该回归公益属性,走“收支两条线”。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

“将致盲性眼病纳入国家慢病筛查与管理”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盲人群体,据统计,2018年我国视力残疾患者人数达到1700多万。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但致盲性眼病中,大多数又是可防可治的。

王宁利向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我国致盲性眼病中,80%是可防可控可治的,而这其中,又有80%是可以通过筛查筛出来的。

“所以,致盲性眼病具备了可防可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疾病防控的特点。”王宁利说。

更利于防控的一个因素,是致盲性眼病防控的重点人群是可知的。

他举例称,眼底拍照结合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基层眼病筛查工作的需求。尽管目前做全人群的筛查还有些困难,但是我们能知道防控的重点人群在哪里,比如,儿童、青少年是近视眼防控的重点人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是防控眼底并发症的重点人群;而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老年人是重点防控对象。

“所以,我们知道防控的重点人群后,现阶段可以制定重点防控人群的常见眼病的筛查。”王宁利说。

目前,眼底照相是眼底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机器设备从十几万到二十几万不等,可以拍上万张照片,核算下来,一个病人的检查成本就几块钱。

王宁利认为,眼底照相设备本身的费用再加上人工费,一个病人单次检查费用成本约一百块钱,就可以解决眼病筛查的问题。“所以,成本效益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他看来,国家加强眼病,尤其是致盲性眼病的筛查与管理,也符合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心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将致盲性眼病作为慢病纳入到国家慢病管理中,对眼病进行常态化管控、筛查,很有意义,这些也都是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范畴内。”王宁利说,“没有眼健康,就没有大健康”。

作为全国著名眼科专家,王宁利的提案一直心系眼病防治。记者注意到,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王宁利也曾提出,“将眼健康纳入到大健康战略中”。

医院是疫情常态防控工作的重点

疫情突如其来,全国医护工作者成为“最美逆行者”。但谁也没想到,医院却是此次疫情的一个重灾区。

“说明医院的交叉感染防控,应该纳入到传染病防控常态中,而不是疫情过去了,医院就放松警惕了。”王宁利向记者表示,此次疫情最初就是在医院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院内发生了交叉感染。

以眼科为例,通常被认为是安全且工作环境干净的科室,但在此次疫情中,全国眼科医生中有28个人被感染新冠肺炎,其中3人不幸牺牲。

王宁利认为,“这就是因为针对早期的交叉感染,医院和医护人员的防护不到位,也给眼科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就是眼科是专科性很强的学科,也是高风险的岗位。”。

“常态化防控机制的建立,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加强医院传染病的防控,是未来常态化防控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王宁利说。

为降低眼科医护人员感染传染病的机会,王宁利牵头、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和北京市眼科学会联合制定了一些针对眼科医生的防护指南,包括疫情期间如何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眼科医生在常规诊疗中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等。王宁利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据了解,眼科医务工作者,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疫期间,全国有四万多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和武汉,其中眼科医护人员就有2400多人。

在他看来,此次疫情也告诉大家,医生平时是专科医生,疫情来的时候,就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都有可能会走向抗疫一线。平时应该把传染病的防控和疫情防控知识作为必备知识,无论专科是什么,必须对这些知识应知必知,疫情来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此次疫情,也给医疗设备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王宁利告诉记者,平时医生工作用的检查设备,在疫情中也暴露出近距离操作可能导致防护不到位的问题。“设备的操作防护问题也启发了企业界,在操作设备的同时防控交叉感染等方面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

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属性

“医院防控是一个短板,过去虽然有相关制度,但是否引起了高度重视、制度是否能落实、防控硬件配套是否到位、人员是否应知必知,是否都掌握了防控知识,还是需要在疫情后审视的。”他说,国家卫健委的相关领导在疫情期间也曾表达过要支持医院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态度。

据了解,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关于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从七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严格落实标准预防、开展院内感染风险排查整顿等。

而谈及医院防控常态化的具体举措,王宁利告诉记者,这一方面需要制度设计,也包括医疗环境的改造、防护服的采购、医疗设备改造、人员管理培训等。

而对这一项工作的资金来源,王宁利说,这部分资金并不会很大,“相信政府会给予支持”。在他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把此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引起足够的重视”。

记者注意到,此次疫情让医院的运营受到巨大冲击,医生收入也锐减。目前来看,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诊疗秩序仍需时日才能完全恢复。

也因此,后疫情时代,医院的运营模式也引发了行业思考。

王宁利认为,通过这次疫情,更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而既然是公益性,就要走“收支两条线”。

“医院靠自己营收发展的模式,不能长久。”他认为,这还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这次两会相信也会对此进行讨论”。

不过他也坦言,这次疫情也给国家经济带来到了重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会在经济发展与支持医疗机构发展之间有所统筹。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