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家:曹斐、陳曉雲、戴陳連、胡向前、蔣志、闞萱、厲檳源、李燎、李明、李然、林一林、馬秋莎、佩恩恩、石青、唐狄鑫、陶輝、童文敏、汪建偉、徐震、鄢醒、姚清妹、章清、周滔、趙趙。展覽分爲五個單元,“自傳”對應主體性,“事件”瞄準社會性,“舞者”強調身體性,“講者”凸顯體制批判,“劇場”則着力于思想性,共展出24位藝術家的影像作品,由楊北辰策劃。

展期:2020.5.22-8.30

策展人:楊北辰

藝術家:曹斐、陳曉雲、戴陳連、胡向前、蔣志、闞萱、厲檳源、李燎、李明、李然、林一林、馬秋莎、佩恩恩、石青、唐狄鑫、陶輝、童文敏、汪建偉、徐震、鄢醒、姚清妹、章清、周滔、趙趙

展覽空間設計:梁琛

開放時間:週二.-週六12:00-17:00

地址: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丨北京朝陽區798藝術區797東街A05

具身之鏡:中國錄像藝術中的行爲與表演

展覽介紹

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北京空間5月22日推出影像研究展第二期——“具身之鏡:中國錄像藝術中的行爲與表演”。展覽分爲五個單元,“自傳”對應主體性,“事件”瞄準社會性,“舞者”強調身體性,“講者”凸顯體制批判,“劇場”則着力于思想性,共展出24位藝術家的影像作品,由楊北辰策劃。

文/楊北辰

表演的唯一生命就是在當下。其不能被保存、錄製、紀錄,或以其他方式參與到“再現的再現”的流通中:一旦這樣做了,它就變成了表演以外的東西。到了表演試圖進入再生產經濟的程度,它就背叛與削弱了自身的本體承諾。

——佩吉·費倫

在費倫這樣的表演原教旨主義者眼中,表演一旦淪爲圖像再生產的對象便會徹底墮落,這背後自然有第二次前衛藝術運動所宣揚的“去物質化”立場——認爲媒體與資本主義同構——只不過這種意識形態在新的媒介現實面前多少顯得不堪一擊。自1960年代開始,表演便逐步與媒體藝術相結合,在現場經驗與再生產、呈現與再現間擺盪,進而我們發覺,如今被稱爲經典的“行爲藝術”,往往都以某種媒介化的形式得以留存。錄像藝術無疑是其中極爲重要的一環。錄像化的表演或表演性的錄像衍生出了多種複雜的形態,身體與技術的互動將兩種不同的話語糅合在一起,有機與人工、即時與紀錄、肉身與屏幕不可避免的發生着摩擦與交融。而這正成爲了本次展覽的出發點。

“具身之鏡”試圖探討的即是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中,錄像藝術與表演之間展開的密集交流。中國錄像藝術的開端便與表演相關,在張培力1988年的作品《30x30》中,我們得以管窺攝影機在時間流逝中對於身體的客觀觀察,及其形成的極具衝擊力的寓言式效果。在之後中國錄像藝術的發展中,不斷有藝術家採取策略化的方式,將錄像與表演設置爲互爲延展的領域。整個展覽被劃分爲五個主題:“自傳”、“事件”、“舞者”、“講者”與“劇場”。每一個主題都涉及一條獨立的線索,以梳理這個交叉地帶中紛繁複雜的現象。

“具身之鏡”指向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錄像並沒有爲表演帶來新的“舞臺”,而是一個通往世界的“鏡面”或“出口”;其作用亦並非僅僅在於解放身體,或令其擺脫社會與歷史語境的規約,而是提供了新的戰術裝置或解碼器:影像化的身體如同一個“不朽的”與“可傳播”的化身,在這種情境中,媒介呈現爲嶄新的生命情景,而主體對於現實的回應已被轉化爲共通的媒介感知。

展覽作品:


向前美術館,胡向前


聖維克多爾山 幻燈片部分檔案圖譜 李然


曹斐 鏈Chain Reaction_2002_video_5mins25secs_Image


A-02 厭食症 第二幕 石青


fly 蔣志



展覽現場:


現代傳播集團文化藝術平臺總裁,兼《藝術界》《藝術新聞中文版》出版人曹丹(右一)、建築師梁琛(右二)


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祕書長常旭陽、學者舒可文、哲學家趙汀陽(從左到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