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藏有三块银元和一枚铜币,它们是朱德、康克清夫妇在长征前后保存下来的“伙食尾子”。

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伙食尾子”似乎是个陌生的名词,因为“伙食尾子”的出现,已是90多年前的事情了。

1927年9月,毛泽东在三湾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要把这支队伍建设为新型人民军队。其中,有一项改革举措为: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与部队管理。

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的士兵委员会,代表士兵利益,深受士兵拥戴。士兵委员会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督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

当时,在敌人的长期封锁下,红军的物质生活十分困难,部队实行供给制。官兵每人每日只给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即使这样,参与伙食管理的同志也要精打细算,士兵委员会也对相关环节认真监督。因此,每到结算时,伙食费常常还会有一些节余。经士兵委员会讨论,所有结余按照官兵一律平等的原则平均分配给大家,当作同志们的日常零用,“伙食尾子”由此诞生。

哪怕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伙食尾子”制度也一直坚持着。红军在抵达乌江时,部队结算1934年12月的伙食情况,每个人分到了五角钱的“伙食尾子”。1935年1月,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再给每个人发了五角钱的“伙食尾子”。同年6月,每人又领到五角钱的“伙食尾子”。

全军上下一视同仁、官兵平等,当时已是工农红军总司令的朱德,与普通士兵一样,分到了共计一块五毛钱的“伙食尾子”。他的夫人康克清当时也加入了红军,分到了同样的“伙食尾子”。夫妇二人一共领到了3枚面值壹圆的银元。对于 全军将士省吃俭用攒下的“伙食尾子”,他们十分珍视,一直舍不得花掉。康克清还把在中央苏区时结余的五分钱铜币“伙食尾子”也保存了下来。

就这样,三块银元和一枚铜板,始终带在朱德夫妇身上,陪伴他们过雪山草地、见证他们驱逐外侮、解放中国。

几枚银元铜板,折射出我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而“官兵一致”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伙食尾子”上,更体现在方方面面。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无论军长还是士兵,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同吃红米饭,同住茅草屋。当时,红军所到之处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杨至诚上将曾回忆:“我们在井冈山的岁月中,从毛党代表、朱军长起,官兵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每天吃的是南瓜和红米,有时红米都吃不上,只吃到南瓜,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菜钱,有时连油盐都吃不上……但是同志们对于井冈山的艰苦斗争是有信心的,我们的心情都是很愉快的。”

当年随朱德上井冈山的王紫峰说:“士兵委员会开士兵会时,每个士兵都有发言权。例如,班长派班公平不公平,哪位军官说话态度不好,士兵都可以在大会上进行指名批评。对经济上的意见,士兵同样可以在大会上讲。对排长、连长、党代表的缺点都有批评的权利。”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回望人民军队成长史,可以说,“官兵一致”原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更是我军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正是怀揣着同样的革命理想,坚守着同样的必胜信念,政治地位平等,生活同甘共苦,战场生死与共,我军才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对官兵的生活保障愈发到位。曾经,每天仅有5分钱的伙食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增长。将士们吃得越来越好,士气越来越高涨,身体素质和战斗力也不断提高。

从五角钱的“伙食尾子”,到如今的日常伙食费,时代带给这支队伍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始终未变。从雪山草地走来的人民军队,将继续发扬“官兵一致”传统,在强军之路上奋进向前。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