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藏有三塊銀元和一枚銅幣,它們是朱德、康克清夫婦在長征前後保存下來的“伙食尾子”。

對於不少年輕人而言,“伙食尾子”似乎是個陌生的名詞,因爲“伙食尾子”的出現,已是90多年前的事情了。

1927年9月,毛澤東在三灣主持召開前委會議,決定對秋收起義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要把這支隊伍建設爲新型人民軍隊。其中,有一項改革舉措爲: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員會,參與部隊管理。

由全體士兵民主選舉產生的士兵委員會,代表士兵利益,深受士兵擁戴。士兵委員會一項重要的職能,就是監督部隊的經濟開支和伙食管理。

當時,在敵人的長期封鎖下,紅軍的物質生活十分困難,部隊實行供給制。官兵每人每日只給五分錢的油、鹽、柴、菜錢。即使這樣,參與伙食管理的同志也要精打細算,士兵委員會也對相關環節認真監督。因此,每到結算時,伙食費常常還會有一些節餘。經士兵委員會討論,所有結餘按照官兵一律平等的原則平均分配給大家,當作同志們的日常零用,“伙食尾子”由此誕生。

哪怕是在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伙食尾子”制度也一直堅持着。紅軍在抵達烏江時,部隊結算1934年12月的伙食情況,每個人分到了五角錢的“伙食尾子”。1935年1月,紅軍到達貴州遵義,再給每個人發了五角錢的“伙食尾子”。同年6月,每人又領到五角錢的“伙食尾子”。

全軍上下一視同仁、官兵平等,當時已是工農紅軍總司令的朱德,與普通士兵一樣,分到了共計一塊五毛錢的“伙食尾子”。他的夫人康克清當時也加入了紅軍,分到了同樣的“伙食尾子”。夫婦二人一共領到了3枚面值壹圓的銀元。對於 全軍將士省喫儉用攢下的“伙食尾子”,他們十分珍視,一直捨不得花掉。康克清還把在中央蘇區時結餘的五分錢銅幣“伙食尾子”也保存了下來。

就這樣,三塊銀元和一枚銅板,始終帶在朱德夫婦身上,陪伴他們過雪山草地、見證他們驅逐外侮、解放中國。

幾枚銀元銅板,折射出我軍“官兵一致”的優良傳統。而“官兵一致”原則不僅僅體現在“伙食尾子”上,更體現在方方面面。面對艱難困苦的環境、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無論軍長還是士兵,一視同仁,不搞特殊化,同喫紅米飯,同住茅草屋。當時,紅軍所到之處流傳着這麼一首歌謠:“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人來壓迫人。”

楊至誠上將曾回憶:“我們在井岡山的歲月中,從毛黨代表、朱軍長起,官兵的生活都是一樣的,每天喫的是南瓜和紅米,有時紅米都喫不上,只喫到南瓜,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菜錢,有時連油鹽都喫不上……但是同志們對於井岡山的艱苦鬥爭是有信心的,我們的心情都是很愉快的。”

當年隨朱德上井岡山的王紫峯說:“士兵委員會開士兵會時,每個士兵都有發言權。例如,班長派班公平不公平,哪位軍官說話態度不好,士兵都可以在大會上進行指名批評。對經濟上的意見,士兵同樣可以在大會上講。對排長、連長、黨代表的缺點都有批評的權利。”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回望人民軍隊成長史,可以說,“官兵一致”原則是我軍的優良傳統,更是我軍戰無不勝的重要法寶。正是懷揣着同樣的革命理想,堅守着同樣的必勝信念,政治地位平等,生活同甘共苦,戰場生死與共,我軍才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

如今,我國綜合國力日漸強大,對官兵的生活保障愈發到位。曾經,每天僅有5分錢的伙食標準,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漸增長。將士們喫得越來越好,士氣越來越高漲,身體素質和戰鬥力也不斷提高。

從五角錢的“伙食尾子”,到如今的日常伙食費,時代帶給這支隊伍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官兵一致”的優良傳統始終未變。從雪山草地走來的人民軍隊,將繼續發揚“官兵一致”傳統,在強軍之路上奮進向前。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