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8月1日,黨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警衛團長盧德銘決定響應南昌起義,使率領團參謀長韓浚、團指導員辛煥文研究,利用張發奎的調令將部隊帶走,率領2000官兵東下,前往江西南昌參加起義。隨後,根據上級的指示,警衛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指定團長盧德銘爲秋收起義總指揮、韓浚爲副總指揮、辛煥文爲政治指導員,沒有想到的是,這支隊伍三名領導人結局迥異,總指揮盧德銘在起義部隊遭到挫折後隊伍轉移過程中,在江西蘆溪15華里的山口巖壯烈犧牲。

我們知道,人民軍隊的建立,以及建國之後開國將帥的來源,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是來自革命戰爭年代建軍之初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史稱三大起義,參加起義的工農羣衆和革命士兵,高舉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旗幟,給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以有力的回擊,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走出一大批優秀幹部和軍事骨幹,爲日後一個又一個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中,秋收起義領導農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偉大實踐,爲建立紅軍和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在軍事上,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又名繼雄,字邦鼎,號又新,四川自貢自流井區仲權鎮民主村獅子灣人,黃埔軍校第二期步兵隊畢業,後參加北伐,武昌成立警衛團時盧德銘擔任團長。

1927年8月1日,黨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警衛團長盧德銘決定響應南昌起義,使率領團參謀長韓浚、團指導員辛煥文研究,利用張發奎的調令將部隊帶走,率領2000官兵東下,前往江西南昌參加起義。然而,當部隊抵達奉新縣時,得知起義部隊已南下,未趕上南昌起義,並且由於張發奎部隊的堵截,警衛團與南昌起義部隊聯繫中斷。於是改變計劃,將部隊帶到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

隨後,根據上級的指示,警衛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指定團長盧德銘爲秋收起義總指揮、韓浚爲副總指揮、辛煥文爲政治指導員,沒有想到的是,這支隊伍三名領導人結局迥異,總指揮盧德銘在起義部隊遭到挫折後隊伍轉移過程中,在江西蘆溪15華里的山口巖壯烈犧牲。而副總指揮韓浚和指導員辛煥文,由在返回江西的時候,遭到了途中敵人的巡查並與其交火,指導員辛煥文犧牲,而副總指揮韓浚被捕後叛變,他命運也在這裏陡然轉彎。

韓浚,湖北黃岡新洲人(今屬武漢市新洲區),1893年生,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同年入黨,隨後被組織派往蘇聯紅軍大學學習,成爲重點培養的對象,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參謀長。

韓浚被捕後,校長蔣介石也未計前嫌,對這幫子黃埔學生可算是網開一面的,只要他們寫悔過書後就照樣使用,過去的既往不咎,韓浚就大膽來到南京,蔣介石先給他五百元,然後又委任了職務。

從此,韓浚又投入到了蔣介石麾下,站在反動反人民的立場。那麼,蔣介石爲何會原諒韓浚呢?因爲韓浚畢竟是黃埔一期的,蔣介石對黃埔一期生很有感情,再說,人才難得,韓浚畢竟是個難得的將才。

變了立場之後的韓浚在國軍隊伍中幹得風生水起,同紅軍打過仗很賣力因此升遷,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韓浚已經是第七十三軍軍長了。不要小瞧這個軍,第七十三軍是國民黨僅有的十個美械裝備軍之一,那也是王牌軍。

解放戰爭時期,他的部隊就到了萊蕪戰場,韓浚在李仙洲麾下,萊蕪戰役之前這些國軍高級將領本來認爲必贏的,結果一敗塗地,穩打亂了蔣介石的全盤計劃,挫傷敵人的信心,迫使他們不得不暫時採取守勢,此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創造瞭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

而在萊蕪戰役中,我軍採用誘敵深入,利用在解放區內作戰的有利條件,冒嚴寒,踏山路,夜行曉宿,形成戰役合圍態勢,在各縱隊的密切配合之下,集中優勢兵力,以伏擊手段,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韓浚的第73軍結果被包了餃子。

眼見覆滅在即,韓浚便率千把人的殘兵敗將奪路逃竄。跑到後來,這幫子人實在跑不動了,就躲在一條幹涸了的河牀裏歇息。誰知由於人數太多,被解放軍發現了,立即圍了上來。要說解放軍那時真是膽大,這麼多國軍一點都不怵。

只見解放軍的指揮員一邊命令部隊展開,一邊隻身跑到人羣中大聲地說:“兄弟們,不要打槍,我是解放軍的教導員,現在向大家宣佈,第一,只要放下武器,不論官兵,一律優待;第二,屬於軍用品的全部留下,私人東西一概不必留下;第三,要遵守紀律,馬上就地坐好。”

在解放軍重重包圍圈中,軍長韓浚自知插翅難逃了,便讓手下參謀長向解放軍喊話:“別開槍,國軍73軍軍長在此,找你們有事商量!”一羣解放軍圍過來,問:“誰是軍長?”

韓浚卻張口來了這樣一句:“我是73軍軍長韓浚,現在我跑累了,已經站不起來,跑不動了,你們看着辦吧。”隨後,解放軍戰士用擔架把他抬到了團部,就這樣,他當了俘虜,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戰俘生涯。

1961年韓浚因爲積極配合改造,在第三批獲得了特赦,定居武漢,任省政府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政協常委等職務,晚年的時候曾寫《九十述懷》稱:我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原國民黨七十三軍中將軍長,今年整整九十歲了。身心健康我國有一句俗話:人生七十古來稀。隨着生活的改善和醫學的發展,長壽的人已越來越多,七八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但活到九十歲的人,卻仍不多見。像我這樣的被關押多年而獲新生的人,被特赦後,二十多年來我個人的生活及家人景況,都使我十分欣慰,因此個人也感到身心健康。

晚年覺得非常幸福的韓浚,於1989年9月7日在武漢去世,享年96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