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面,一共有四位楊家的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楊成武,楊得志,楊勇還有楊至成,相比於前三位來說,楊志成的名氣並不算大,因爲他不是帶兵打仗的,而是做後勤工作的,不過能夠評的上是上將,就說明他的後勤工作做的肯定不是一般的好。
其實最開始,他並不是做後勤工作的。他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黃埔軍校畢業的。命運總是讓人想不到,其他三位非科班出身的最後成了帶兵打仗的,而他這個科班出身的卻成爲了一個幹後勤的。他在黃埔軍校畢業以後,便開始了他的抗戰之路,他參加了南昌起義,也跟着朱德大元帥上過井岡山,不過就在這次上井岡山的戰役中拼刺刀,結果受了傷,於是告別前線,開始了後勤的工作。
不過他並沒有因爲不能上前線而煩惱,因爲他知道,後勤對於一個部隊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後勤的好壞甚至可以之間關係到一場戰爭的成敗。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而且把自己的想法加以實現,於是,我們的黨有了正規的軍服,有了郵政通道,有了電訊系統,還有後勤標準,後勤學校等等,說他是後勤之父,當之無愧。
他除了後勤做的好之外,和主席的關係也是非同一般的好。在1938年,他因爲操勞過度加上舊傷復發撐不住了,身體開始虛弱,於是主席便讓他去蘇聯養病,養好了再回來。當時一起去蘇聯的還有很多部隊裏面的重要領導人,還有主席的兩個兒子,主席在臨行前特地把他叫過去囑咐他好好照顧自己的兒子,由此可見他們的交情有多深。
這次的蘇聯之行讓毛岸青和毛岸英與楊至成的關係也親近了很多,雖然楊至成只比他們大19歲,可是這兩個孩子並不按尋常的規矩叫他叔叔,而是親切地稱他爲老太爺,由此,楊志成和毛主席一家的關係也就可見一斑了。
後勤部門雜事比較多,當然也是油水比較多的一個地方,可是楊至成長官後勤這麼多年,經過他手的錢怎麼說也得有億萬那麼多了,可是他從未動過分毫。後來表弟來找他,想讓他安排一個工作,他說不能用自己的權力謀私,讓表弟回去了,這樣的清廉,也難怪主席喜歡和他交談了。
他是後勤之父,與主席一家交好,爲官清廉不動公家分毫。正是有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扛過那艱苦的歲月,迎來嶄新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