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的“微行爲”,父母越理解孩子的心理處境,娃越好溝通與培養。而如何理解娃的心理處境,需要通過孩子的“微行爲”去了解,我們多用心去感受、體會孩子,才能更好的解決和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爲習慣,讓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下,舊的產業很快就被新興產業所替代,幹掉泡麪行業的不是同行,而是外賣行業。

誰也不能取代的是知識,現代社會,擁有知識就像擁有一筆隱形的財富。因此,這也是大多數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原因,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培養成才。

但是,父母在教孩子各種知識,各種行爲習慣的時候,孩子的心理感受、心理活動有思考過嗎?或許有想過,但是並不在意。如果父母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處境,或許就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而如何理解娃的心理處境,需要通過孩子的“微行爲”去了解,我們多用心去感受、體會孩子,才能更好的解決和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爲習慣,讓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的“微行爲”,父母越理解孩子的心理處境,娃越好溝通與培養

白巖松曾說:“天天在家打麻將的父母,是很難教會孩子讀書的。“

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小到穿衣喫飯,大到父母的品行。

愛孩子,就要讀懂孩子的心靈世界,很多父母想當然的認爲沒有誰比他們更瞭解孩子,因爲孩子是自己辛苦養大的,有些父母認爲自己經歷的多,以過來人的姿態認爲孩子不懂事,大事小事都要聽從父母,服從於父母。

一個常見的例子,孩子升學進入新的學校,在學校獨來獨往,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當老師向家長反應孩子的在校情況,很多家長的反應就是孩子不專心,浪費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等孩子回到家就一頓批評甚至大打出手,沒有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孩子心靈很容易受到傷害。

我們愛孩子無可厚非,但是需要方式方法,與孩子心靈溝通比說管用,很多時候我們打着”爲你好“的旗號讓孩子沒有反駁的理由。

我們應該在孩子”微行爲“的背後去理解孩子,孩子進入新的學校成績一落千丈,我們應該試圖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處境。此時孩子的心理處境可能有哪些呢?

不適應新環境:孩子剛進入新學校,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孩子準備的不夠充分,那麼在新的環境中會感到緊張,這種緊張的情緒會讓他產生能力不足的自卑感。

如果孩子在學校剛開始組織的一次考試中遭受到挫折與失敗時,沒有能引起父母的重視,如果孩子因成績不好受到父母的懲罰,尤其是我們習慣地對孩子說“你將一事無成”之類惡意批評的話,孩子可能就會失去信心然後一蹶不振,當然也有遭遇失敗愈挫愈勇孩子,但那只是少數。

學習任務繁重:

現在的孩子課業壓力很大,加上輔導班,學習時間比成年人上班的時間要長,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心理和生理挑戰,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孩子厭學的情緒。

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

對於祖輩而言,學習的目的是爲了改變艱苦日子,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現在的孩子生活物質豐富,當我們讓他們好好學習時。他們感到很茫然,他們認爲學習是爲了父母。有時候父母爲了能讓孩子好好學習,就拿物質獎勵作爲交換,雖然這也是引導孩子好好學習的方法,但是要合理,總不能孩子說要飛船就給他造吧。

孩子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我們就給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不給孩子灌輸“學習是爲了更好的生活”這樣的觀念,因爲孩子可能不太懂這種字面意思。我們可以告知孩子通過學習可以幫助你解決很多問題。

比如通過學習。可以理解“爲什麼天空是藍色的?”這樣有助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艱苦,我們就讓孩子體會還有比學習更苦的事情。

之前,一位泰國的媽媽因爲5歲的孩子不想上學,怎麼勸都無濟於事,這種熟悉的場面,相信有送過孩子上學的父母或多或少經歷過。

有意思的是,這位泰國媽媽沒有生氣,而是幫着孩子向老師請了一天假,帶着孩子一起到街上撿垃圾,孩子剛開始覺得好玩,但沒過多久就喊累了,一天下來就只換到了2泰銖。

回家路上,孩子想乘坐公交回家,公交一人就要10泰銖,因錢不夠而媽媽沒心軟,孩子只好繼續往回走,路過冰淇淋店,一個冰淇淋需要5泰銖,錢也是不夠被拒絕。

後來孩子在多次被人拒絕之後,才覺得上學是件幸福的事情,

理解孩子的“微行爲”,抓住孩子背後的心理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孩子的行爲是多種多樣的,每個行爲背後都隱藏着和成人不太一樣的行爲心理,

一個例子,我們常常會問孩子長大後想做什麼?如果孩子說長大後想做一名廚師,我們就會認爲孩子沒有出息,沒志氣,而恰恰相反的是孩子可能只是因爲做廚師可以與父母分享好喫的食物。其實,孩子心理沒有像家長想的那樣不爭氣。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需要父母的關心愛護,需要家的歸屬感,孩子是家庭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要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讓孩子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這個家庭需要他,

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如果父母對她的冷落讓孩子感覺父母給他的愛少了,孩子可能就會採用其他搞破壞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所以,在孩子看來,就算得不到愛,得到關注也不錯。

孩子也是孩子,同時也是大人。孩子需要愛的同時,也需要被尊重,被肯定。

父母在給孩子做事情的時候,記得要詢問孩子的意見,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說話,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容易接受的辦法是什麼 ,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結語:

如何理解孩子“微行爲”的心理?其實就是需要父母對孩子多關注,多溝通,尊重孩子,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他們的心理活動,然後抓住孩子背後的心理,更好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