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的“微行为”,父母越理解孩子的心理处境,娃越好沟通与培养。而如何理解娃的心理处境,需要通过孩子的“微行为”去了解,我们多用心去感受、体会孩子,才能更好的解决和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旧的产业很快就被新兴产业所替代,干掉泡面行业的不是同行,而是外卖行业。

谁也不能取代的是知识,现代社会,拥有知识就像拥有一笔隐形的财富。因此,这也是大多数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原因,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才。

但是,父母在教孩子各种知识,各种行为习惯的时候,孩子的心理感受、心理活动有思考过吗?或许有想过,但是并不在意。如果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处境,或许就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而如何理解娃的心理处境,需要通过孩子的“微行为”去了解,我们多用心去感受、体会孩子,才能更好的解决和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孩子的“微行为”,父母越理解孩子的心理处境,娃越好沟通与培养

白岩松曾说:“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到穿衣吃饭,大到父母的品行。

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很多父母想当然的认为没有谁比他们更了解孩子,因为孩子是自己辛苦养大的,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经历的多,以过来人的姿态认为孩子不懂事,大事小事都要听从父母,服从于父母。

一个常见的例子,孩子升学进入新的学校,在学校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当老师向家长反应孩子的在校情况,很多家长的反应就是孩子不专心,浪费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等孩子回到家就一顿批评甚至大打出手,没有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孩子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

我们爱孩子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方式方法,与孩子心灵沟通比说管用,很多时候我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孩子没有反驳的理由。

我们应该在孩子”微行为“的背后去理解孩子,孩子进入新的学校成绩一落千丈,我们应该试图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处境。此时孩子的心理处境可能有哪些呢?

不适应新环境:孩子刚进入新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孩子准备的不够充分,那么在新的环境中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的情绪会让他产生能力不足的自卑感。

如果孩子在学校刚开始组织的一次考试中遭受到挫折与失败时,没有能引起父母的重视,如果孩子因成绩不好受到父母的惩罚,尤其是我们习惯地对孩子说“你将一事无成”之类恶意批评的话,孩子可能就会失去信心然后一蹶不振,当然也有遭遇失败愈挫愈勇孩子,但那只是少数。

学习任务繁重:

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很大,加上辅导班,学习时间比成年人上班的时间要长,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理和生理挑战,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孩子厌学的情绪。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

对于祖辈而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艰苦日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物质丰富,当我们让他们好好学习时。他们感到很茫然,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有时候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好好学习,就拿物质奖励作为交换,虽然这也是引导孩子好好学习的方法,但是要合理,总不能孩子说要飞船就给他造吧。

孩子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我们就给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不给孩子灌输“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样的观念,因为孩子可能不太懂这种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告知孩子通过学习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通过学习。可以理解“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样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艰苦,我们就让孩子体会还有比学习更苦的事情。

之前,一位泰国的妈妈因为5岁的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劝都无济于事,这种熟悉的场面,相信有送过孩子上学的父母或多或少经历过。

有意思的是,这位泰国妈妈没有生气,而是帮着孩子向老师请了一天假,带着孩子一起到街上捡垃圾,孩子刚开始觉得好玩,但没过多久就喊累了,一天下来就只换到了2泰铢。

回家路上,孩子想乘坐公交回家,公交一人就要10泰铢,因钱不够而妈妈没心软,孩子只好继续往回走,路过冰淇淋店,一个冰淇淋需要5泰铢,钱也是不够被拒绝。

后来孩子在多次被人拒绝之后,才觉得上学是件幸福的事情,

理解孩子的“微行为”,抓住孩子背后的心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孩子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

一个例子,我们常常会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如果孩子说长大后想做一名厨师,我们就会认为孩子没有出息,没志气,而恰恰相反的是孩子可能只是因为做厨师可以与父母分享好吃的食物。其实,孩子心理没有像家长想的那样不争气。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护,需要家的归属感,孩子是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这个家庭需要他,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如果父母对她的冷落让孩子感觉父母给他的爱少了,孩子可能就会采用其他搞破坏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所以,在孩子看来,就算得不到爱,得到关注也不错。

孩子也是孩子,同时也是大人。孩子需要爱的同时,也需要被尊重,被肯定。

父母在给孩子做事情的时候,记得要询问孩子的意见,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容易接受的办法是什么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结语:

如何理解孩子“微行为”的心理?其实就是需要父母对孩子多关注,多沟通,尊重孩子,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的心理活动,然后抓住孩子背后的心理,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