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光彩奪目,英雄備出的時代,是國家急劇變化的時代。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蜀國了,仁義布天下的劉備,智謀超羣的諸葛亮,英勇無敵,可擋萬人敵的關羽、張飛、趙雲。我們之所有有這些印象,其實大多是從《三國演義》中獲得的,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虛構的成份很大,而且作品中秉持的是尊劉抑曹的原則,當然要把劉備集團說得非常仁義,非常正面,而對曹操集團有所抹黑。其中,我們看看《三國志》的記載,就會發現,其中從實力上說,蜀國不但是最弱的,而且在當時也沒有被天下人視爲正統,更不用說有可能統一天下了。

從劉備的血統來看,我們都知道演義中,劉備是漢獻帝劉協的叔叔,宗譜也可以驗證。這是爲了顯示劉備的正當性,侄子力量衰落了,失去了天下,叔叔接過來重整山河,這一切才顯得理所當然。可是從史實記載,漢獻帝要比劉備長五輩,看來演義中爲了美化劉備對此作了改動。

劉備集團在建立蜀國的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其中最明顯的困難就是劉備集團的新人和蜀地舊人之間的矛盾。蜀地有很多的士族之家,他們在蜀中地大根深,和原來的蜀主劉璋相處已久。後來劉備攻入蜀地,俘擄了劉璋,佔據了益州。此時,劉備就面臨了一個問題,如果協調新人與舊人的關係,舊人在蜀中的關係很深,如果不用舊人就不能鞏固根基,但如果不重用新人,那政權可能就要易主,所以劉備必須要一直平衡這兩類人關係。可是也正因爲如此,蜀國的矛盾一直存在,直到蜀國滅亡。

我們再來看蜀國的實力,關羽、張飛、趙雲等雖然是萬人敵,但是人畢竟會老去,整人國力纔是關鍵。國力體現在領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以及糧食的產量。從這些來看,蜀國實力差得太遠了。天下共有九州,魏國佔了六個,吳國佔了兩個揚州和荊州,蜀國只佔了一個益州。人口來看,魏國有九百萬,吳國三百萬,蜀國只有一百萬出頭。從這些數據來看,蜀國根本不是魏國的對手。

蜀國實力最弱,爲什麼還要主動進攻呢,其實諸葛亮和姜維也很無奈。人家魏國本來基礎就好,人口增長快,發展和擴張的速度和實力也快,如果兩國自然發展,魏國必然會吞併蜀國。所以,諸葛亮選擇了主動進攻,以攻爲守,牢牢地佔據着主動權。這樣做雖然消耗民力,但也使魏國見到了蜀國的實力,不敢隨便進攻蜀國,同時魏國內部發生了變化,司馬氏權力增大,代替了曹魏,建立了西晉政權。

蜀國在滅亡前,內部矛盾已經非常激化。勸劉禪投降的喬譙就是蜀地的士族代表。其實從當時看,當鄧艾大軍兵臨城下時,即使不主動投降,可能內部也會發生叛變,和當時劉璋面臨的問題一樣。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從劉備攻下成都那時起,蜀國矛盾已經確定,蜀國也註定了會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