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後不甘失敗的美軍軍官總結敗因,實在想不通,竟歸結爲雙方兵力對比懸殊,稱“中國軍隊一個團至少有9000人”。美軍參戰的31團長摩西曾經率領部隊與我軍在上甘嶺交鋒,此戰他指揮兩個營,主要對壘志願軍的135團。

上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除了1952年之前的五次大規模戰役之外,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也是志願軍在朝鮮擊敗強敵的經典戰例。美軍及其盟友在優勢炮火覆蓋之下,死傷兩萬餘人都無法攻下上甘嶺。事後不甘失敗的美軍軍官總結敗因,實在想不通,竟歸結爲雙方兵力對比懸殊,稱“中國軍隊一個團至少有9000人”。這種說法實在荒唐,怎麼回事呢?
朝鮮戰場上,美軍的火力優勢及陸海空三軍協同能力,是志願軍沒有的硬件。所以美軍官兵打不下上甘嶺,只能勉強找其他方面的藉口。戰後一些美軍軍官寫了回憶錄,分析當時的戰況。美軍參戰的31團長摩西曾經率領部隊與我軍在上甘嶺交鋒,此戰他指揮兩個營,主要對壘志願軍的135團。由於奪不下志願軍陣地,鬱悶的摩西事後在自己的《不惜代價》一書中寫到:“中國軍隊能夠固守陣地,憑藉的是人數上的巨大優勢,他們的兵力至少是我們的4倍,可以不計傷亡保護陣地。”若如此說來,美軍2個營約2400多兵力,志願軍135團如果真的4倍於敵,則兵力數竟高達9600人!
摩西的理論支撐,來源於攻堅戰攻方步兵需要達到敵軍3-4倍的規律。然而他忽略了一點,此戰美軍擁有絕對優勢的火力,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嶺,美軍一共打了190多萬發炮彈。在飽和攻擊下,任何守方軍隊都不會在陣地上佈置密集兵力,否則顯然就是白送人頭。多次在朝鮮戰場痛擊聯合國軍隊的志願軍,會連這點常識都沒有麼?事實上,135團隸屬志願軍第15軍,我軍參戰一個軍總兵力只有4-5萬人的規模,一個師才1萬多人,具體到團級單位三四千人都非常多了,怎麼可能會有“近萬人”的步兵團呢?這種說法荒謬而滑稽,完全是美國人在爲失敗找藉口。美韓軍隊在上甘嶺投入的兵力總數比志願軍多出2萬人左右,還佔據300多門火炮及100多輛坦克裝甲車的優勢,出動數千架次戰機輪番轟炸,卻生生被志願軍擋了回去,這種戰果着實難以接受。
其實在上甘嶺,美軍的關鍵敗因只有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惜命”,與我軍官兵形成鮮明對比。美軍自恃火力強於中國軍隊,又有強大的空軍支持,在作戰時過分依賴自身火力的作用。上甘嶺戰役美軍炮火兇猛,但猛烈炮火覆蓋之下卻缺少在最後時刻使用人力奪取陣地的勇氣和能力,因爲惜命而無法在最後幾十米獲得近戰主動權。這種狀況甚至連盟友韓軍都看不下去了,在戰後婉轉提出:美軍打法有些怯懦。
相關文章